中銀基金,是時候拼一把了。
1
換帥
基金圈又傳來重大人事變動。
幾天前,中銀基金發布高管變更公告稱,公司董事長章硯因工作調整于6月16日離任,且未轉任公司其他工作崗位。在新任董事長履職前,暫由執行總裁張家文代行董事長職務,并代為履行法定代表人職責。
公開資料顯示,章硯是中國銀行的“老將”,歷任中國銀行總行全球金融市場部主管、助理總經理、總監,總行金融市場總部、投資銀行與資產管理部總經理。2017年,中銀基金原董事長白志中離任,章硯接任公司董事長。
此番離任,意味著章硯在中銀基金近8年的董事長任期正式畫上句點。
回看過往,章硯任職的近8年內,中銀基金的規模從3264.29億到6509.91億元,翻了一倍。
但從排名看,2017年章硯剛接任董事長時,中銀基金的管理規模排在行業前十之內。如今中銀基金的最新排名已經跌落前十,來到第17位。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年里,中銀基金的產品結構失衡進一步擴大。數據顯示,截至章硯離任,中銀基金旗下貨基和混基合計達6200.71億元,其余產品合計占比僅4.76%,典型的“重固收輕權益”。
還有人才流失問題。根據網易財經的梳理,目前中銀基金40來位基金經理中,超三分之一任職年限不足3年,行業經驗積累明顯欠缺。
拉長時間看,2021年至2025年5月,中銀基金累計離職基金經理17人,包括副總裁王睿,高級助理副總裁周毅以及陳鵠飛、王帥等老將。
近年來,周毅、王妍、王睿、劉筱筠、趙志華、白冰洋、陳鵠飛、王帥、吳印、王偉等多位資深基金經理相繼離職,中銀基金也被調侃為人才流失“重災區”。
章硯離任后,這些都是留給中銀基金“新帥”的難題。
2
“迷你基”清盤危機
基金行不行,還得看產品業績。
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當前中銀基金旗下的產品,成立來虧損超過30%的有9只。其中,中銀持續增長混合H更是虧損高達68.9%。
從基金經理視角來看,中銀基金的“名將”業績同樣難言樂觀。
典型的是邢秋羽。資料顯示,早在2017年,中銀基金就成立了FOF投資業務部門,并于次年成為了全市場首批養老FOF管理人,2019年-2022年相繼推出養老目標風險、養老目標日期等多只產品。
在當時的宣傳資料中,邢秋羽被中銀基金視為“FOF團隊的核心骨干”,稱其具有14年證券從業年限,3年公募基金管理經驗。
但去年中,我曾查看過邢秋羽基金業績與排名,在近一年那欄,映入眼簾的卻是一片綠色。從邢秋羽管理過的基金來看,任職回報也全是虧損,其中還有不少是養老類產品。當時就有基民發出靈魂拷問:
養老目標基金,到底是給基民養老,還是眾籌給基金公司養老?
到了2024年9月,中銀基金發布公告稱,公司高級助理副總裁邢秋羽因個人原因,離任所負責的全部8只公募基金基金經理職務。
再看李建,這是一名老將,累計任職時間17年又314天,在管基金最佳任期回報曾達125.48%。
但看他這幾年管理過的基金,中銀雙息回報混合C任職回報為-20.18%,中銀興利穩健回報靈活配置混合C任職回報為-17.84%,中銀興利穩健回報靈活配置混合A為-17.16%,中銀順興回報一年持有混合A為-18.60%,中銀順興回報一年持有混合C為-20.48%。
也是一言難盡。
更引人注意的是,中銀基金還面臨“清盤危機”。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中銀基金旗下166只產品中有31只基金規模不足5000萬元,占比近五分之一。這些“迷你基”隨時可能因規模問題被迫清盤。
再往前看,wind數據顯示,2023年中銀基金旗下共有14只基金清盤,數量排同業第一。
從原因來看,這些基金清盤,大多和基金資產凈值低于合同限制有關。通俗點說,就是業績不佳。在這些清盤產品中,不乏成立不滿一年的次新基金,有的甚至僅成立3個多月。
3
“偏科”的苦果
看到目前的情形,你也許很難想象,中銀基金也曾是行業先驅。
國內首批銀行系公募基金成立于2005年,包括工銀瑞信、交銀施羅德、建信基金。
中銀基金成立于2004年,比首批三家還早。究其原因,中銀基金最早的發起人并非中行,而是中銀國際證券、中銀國際控股和美林投資共同發起。后來,中國銀行通過收購其股權直接持股83.5%,并將其更名為中銀基金。
當時,中銀基金由中國銀行和貝萊德聯合組建,股東實力雄厚,客戶數據庫強大。
帶著輝煌的過往,這幾年中銀基金卻逐漸掉隊。2019年的時候,中銀基金總資產管理規模仍然可以位居行業前十,如今卻掉到了17名。
轉折點出現在2020年前后,彼時,權益類基金產品銷售十分火爆,一眾明星產品“一基難求”。乘著這波熱度,不少公募基金規模坐上了火箭。
中銀基金卻是例外,它幾乎是“主動”錯過了這場熱潮。這背后,和中銀基金“重固收、輕權益”的戰略有密切關系。
數據顯示,中銀基金目前貨幣市場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規模占全部基金規模的95.3%,金額分別高達3346.53億元和2854.18億元。
再看權益類產品,近年來不升反降。典型的是混合型基金,2021年的時候創下621.01億元規模的歷史高峰。如今這個數字是206.87億元,縮水了66%!
“偏科”的后果也顯而易見。中銀基金2023年和2024年清盤的產品中,大部分都是權益類產品。
此外,在戰略布局上,中銀基金也錯失良機。
中銀基金的外資股東貝萊德是全球指數基金領域龍頭,但看看中銀基金的指數基金業務,卻一直沒有起色。早在2009年,中銀基金就推出了中銀中證100指數增強基金,但十幾年過去了,中銀基金的指數類基金總規模僅有300億出頭。
反觀市場行情,這兩年國內指數基金增長迅猛,ETF規模去年已經突破3萬億元。中銀基金沒能分到這杯羹,真是可惜。
作為一家老牌機構,中銀基金背靠大樹,底蘊還是非常深厚的。但如果不能迅速適應變化,再古老的護城河也將逐漸走向瓦解。還是那句老話:
在時代的變革面前,時間不一定有那么多的朋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