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距攝影、焦點堆棧、1.5億像素、擴展景深……在今天這個人人都是攝影師的年代,這些攝影的專業術語對于大眾可能仍有些陌生感,而這些則是攝影家王昆峰的日常應用。他利用微距攝影技術,創造了一個如夢如幻的微觀世界,將牡丹花的不同生命狀態定格為具有傳奇色彩的花語、花容、花姿、花魂、花夢、花詠。
6月28日下午,王昆峰的《國色·九歌》影像藝術展巡展在深圳市羅湖美術館盛大開幕,6個系列的牡丹攝影佳作80幅亮相展出。這些以中國特有審美方式巨幅呈現的牡丹影像,是繼去年以來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首展,鄭州、洛陽兩地巡展之后,首次赴粵港澳大灣區展出。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李樹峰,河南省文聯副主席米鬧,深圳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金琇,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王琛,廣東省攝影家協會專職副主席陳益剛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界、攝影界人士百余人出席了影展開幕式。開幕式由河南省攝影家協會駐會副主席、秘書長魏亞飛主持。此次展覽由河南省文聯、深圳市羅湖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深圳市羅湖區文聯主辦,河南省攝影家協會、洛陽市文聯、深圳市羅湖美術館承辦。展覽將展至7月13日。
全景式呈現了一個牡丹花的精神世界
南都記者在展覽現場了解到,王昆峰1952年出生,河南延津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王昆峰的攝影藝術創作一直關注生命哲學主題。此次展覽展出作品是他40多年以洛陽牡丹為題材,以攝影的多媒介語言呈現牡丹不同階段的風姿、傲骨和魂魄的探索成果。他試圖通過花開花落的表象表達生命不息的意義,通過牡丹物象開掘萬物的精神境界。《國色·九歌》展覽是王昆峰以藝術的表達,召喚人們感受萬物皆生、皆靈,花無論怒放或是凋謝,皆如同你我的生命,即便是墜入塵埃,仍原子般存在,風骨猶存,精神不朽。
展覽前言中寫道,這是對生命意義最隆重的禮贊,是在中國人心目中代表性的花兒身上體現中華美學精神的一項具體實踐。近年來,多位業界專家對王昆峰的牡丹題材攝影藝術創作撰寫專論,從不同維度對其藝術成就進行剖析。
王昆峰鏡頭中的牡丹,是展示中國精神、中國氣派的重要藝術載體,更是傳播城市形象的獨特媒介。他的牡丹攝影作品先后在吳印咸攝影藝術雙年展等眾多攝影節展活動中展出,獲得過中國攝影家協會主辦的“郎靜山杯”中國新畫意攝影雙年展優秀展覽等榮譽,在近百家媒體發表,在中國攝影出版社等出版有多部專題畫冊。
王昆峰從上世紀70年代拍攝發表作品開始,不斷探索,銳意創新,至今已堅持牡丹影像創作、傳播牡丹文化40余年,是國內從業時間較長、拍攝手法豐富、藝術風格多元、用心用功用情探索影像表達可能性的牡丹題材代表性攝影家之一。王昆峰的多年藝術探索,在以中國式攝影語言和審美方式表現特色題材的道路上創造了獨特樣本,在守正創新中實踐著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
此次展出作品布滿了羅湖美術館的整個展廳,全景式地呈現了一個牡丹花的精神世界。作品以牡丹作為表現對象,以主觀選擇的直接方式打開物性,呈現事物內在結構、色彩旋律和層次節奏,創造出別具特色的花卉影像視覺語言,謳歌花的魂魄和生命力量。其作品借助拍攝牡丹花無窮盡變化的樣態,解讀生命從飽滿綻放走向靈魂永生的更高境界,并借此當代視點,表達對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中華古老文明永葆生命活力的禮贊。
實現了最大程度的“陌生化”與“夢幻化”的轉化
李樹峰作為展覽的學術主持,多年來一直關心王昆峰的創作。他認為,王昆峰的牡丹系列作品,是用四十余年時間,以影像方式對牡丹花兒生命歷程的執著跟蹤,也是他用大半生對牡丹花兒莊嚴的藝術呈現。他現場的即席發言贏得了熱烈的掌聲。
米鬧在開幕式致辭中說,本次展覽是王昆峰先生依托洛陽鮮明的地域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潛心創作的集中展示,反映了他在牡丹攝影實踐和研究中的探索追求,體現了他在藝術語言和學術理論等方面的深厚學養。
陳益剛致辭表示,王昆峰先生“國色·九歌”巡展在深舉辦,無疑為深化粵豫兩省攝影藝術交流合作注入了新的動能、打開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他希望兩省攝影界能夠借此契機共同構建長效交流機制,激發藝術創造活力,講好中國故事新篇。
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教授唐東平表示,《國色·花語》系列“在細節中得見上帝”,實現了最大程度的“陌生化”與“夢幻化”的轉化,強而有力地構建起了一種全新的審美距離與“獲意行為”的“內在邏輯秩序”,終于初步完成了將觀看者眼里心中的牡丹之韻、牡丹之性、牡丹之靈和牡丹之神,推向至審美預期之外的種種設想,達到了“妙不可言”與“言說不盡”的藝術表達創新的目的。
攝影理論家,策展人陳曉琦認為,王昆峰在采用微距抽象方式拍攝牡丹的實驗中,自覺擺脫已成慣性的具象顯現和識別功能的束縛,讓觀察、感覺、思想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在超視覺的微觀世界里,去探索那些最基本的視覺元素的構成可能性,在秩序與自由之間建立微妙的平衡,在鏡頭的景深與虛實,線條的疏密與簡繁,色彩的冷暖與濃淡中表達對抽象的結構性和表現性的感悟,從而呈現出一個被具體物象所遮蔽的純粹世界,其間的掙脫與釋放、遮蔽與發現、偶然與控制都化為影像內在的張力。
找到美的新坐標,揭示微觀世界中的隱秘、繁盛
上海師范大學攝影專業教授林路表示,“在王昆峰的鏡頭中,我們看到了他對牡丹的重新詮釋,讓我們感受到牡丹攝影之潛在的無窮可能。《國色·花姿》系列,他給我們帶來了逐漸凋零的牡丹,或者說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開放成不一樣姿態的牡丹。結實的、飽滿的牡丹意象,漸漸地在凋零的過程中反而變得姿態鮮活起來,如同敦煌壁畫中的飛天,舞動出無比曼妙的視覺驚艷。影像的描述隱晦而又真實,朦朧中又有節律整飭與錯綜之美。或者說,在化腐朽為神奇的轉折中,讓人對牡丹的意念又多了一種想象的空間。王昆峰的牡丹系列,正是一種在尋找世間萬物的秩序中,借助具有靈性的牡丹,向人們敞開了藝術創造的可能。”
策展人朱炯認為,《國色·花夢》系列,開啟了一場全新的視覺之旅。凋零的花朵,如同經歷了一場涅槃,枯萎、褶皺、凋落,然后,它們獲得了新生。王昆峰驚喜地在新的生命時間坐標中欣賞牡丹,見證它們層層散落,片片殘破,瓣瓣支離破碎的重生之旅,打開花之生命的抽象新世界。這場向生而死的旅程以另外一種微觀的形式重新開啟了宏偉的生命之路,王昆峰的攝影藝術世界也伴隨著牡丹花涅槃重生的奇跡打開了全新的領域。當攝影之眼能夠在牡丹的每一種生命狀態中創造性地認知美,他的影像創作就在時間的維度上打破了束縛,獲得了解放,更讓審美的精神探索獲得了自由。四十多年拍攝同一個主題——牡丹,王昆峰的攝影一直在路上。他有不斷打破局限的執著之氣。他的攝影風格和鏡頭中的牡丹一樣,突破生命時間的局限,找到美的新坐標,揭示微觀世界中的隱秘、繁盛,于無聲處展開波瀾壯闊的生命舞蹈。
《國色·九歌——王昆峰影像藝術展》(巡展·深圳)自6月25日開展之后,就陸續有觀眾慕名前來觀展。眾多觀眾表示,這些作品中透射出來的生命力量,讓他們重新認識了代表著中國形象的牡丹,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從一朵花的生命歷程中透射出來的力量和感動,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攝影藝術的創造力和感染力。
采寫:南都記者 謝湘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