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國防部長會議近期在中國順利舉行。在此次會議上,印度代表團因對聯合聲明中涉及帕哈爾加姆和俾路支省的相關條款存在異議,最終決定不簽署會議文件。根據印度亞洲國際新聞社的報道,印度國防部長拉杰納特·辛格在會議發言中明確闡述了印度政府在反恐問題上的立場,并對當前地區安全局勢表示擔憂。辛格在講話中含蓄地對巴基斯坦的反恐政策提出批評,強調國際社會應協同應對恐怖主義威脅,并要求相關責任方履行其國際義務。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此次不僅未簽署聯合聲明,同時也未參與會議聯合公報的簽署程序。
據悉,自2017年加入上海合作組織以來,印度已多次在峰會期間拒絕簽署聯合宣言,這一行為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此類舉動既體現了印度在地緣政治博弈中的戰略考量,也反映出其對特定議題的高度敏感性。以下內容將針對印度在上合組織中的典型行為及其背后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
一、2018年青島峰會:首次“拒簽”埋下伏筆
事件:印度未簽署《青島宣言》中關于“一帶一路”倡議的條款,成為唯一未全面支持該文件的國家。
原因:
中巴經濟走廊問題:宣言提及支持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但該倡議包含穿越巴控克什米爾的中巴經濟走廊,印度認為侵犯其主權。
地緣平衡策略:莫迪政府試圖通過此舉向美國等西方國家釋放信號,表明印度在“印太戰略”中的獨立性。
二、2019年比什凱克峰會:克什米爾爭議升級
事件:印度反對宣言草案中“反對單邊制裁”的表述(暗指美國對伊朗制裁),并拒絕加入反恐條款中對“跨境恐怖主義”的明確譴責。
原因:
維護與美關系:印度依賴美國能源供應,不愿公開批評美對伊制裁。
巴基斯坦因素:印度要求將“穆罕默德軍”等巴境內組織列入恐怖名單,但未獲其他成員國支持。
三、2022年撒馬爾罕峰會:俄烏沖突立場分歧
事件:印度未簽署涉及烏克蘭危機的聯合聲明,僅支持反恐、能源合作等無爭議內容。
原因:
親俄中立政策:印度在俄烏沖突中保持中立,不愿譴責俄羅斯,與中俄主導的SCO立場產生矛盾。
經濟依賴:印度大量進口俄羅斯石油,避免因站隊損害自身利益。
四、2023年新德里峰會:中印邊境問題發酵
事件:印度作為東道主,聯合宣言刪除了傳統提及的“成員國支持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表述。
原因:
邊境對峙余波:中印加勒萬河谷沖突后,印度國內反華情緒高漲,政府需展現強硬姿態。
對沖中國影響力:印度推動“國際南北運輸走廊”(INSTC)等替代方案,削弱中國在中亞的存在感。
深層動因分析
戰略矛盾:印度加入SCO旨在平衡中國影響力,但不愿成為“中俄主導俱樂部”的配角。
議題選擇性:印度僅支持符合其利益的領域(如反恐、能源),對涉及主權或大國博弈的條款保持警惕。
美俄平衡術:印度在美俄之間“騎墻”,導致其SCO立場常與成員國不一致。
國際反應與影響
成員國不滿:俄羅斯學者曾批評印度“將SCO視為外交秀場而非合作平臺”。
中國低調處理:中方多采用“擱置爭議”策略,避免公開批評以維護組織團結。
印度國內爭議:反對黨指責政府“既想享受SCO紅利,又不愿承擔義務”。
印度在SCO的“攪局”行為,本質上是其“多向結盟”外交戰略的縮影。隨著SCO擴員(伊朗、白俄羅斯加入),印度能否在“戰略自主”與“組織協作”間找到平衡點,仍是未來觀察重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