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胸口像壓了塊石頭,喘口氣都費勁!”
近日一天上午,浙江45歲的胡女士(化名)捂著胸口走進寧波市北侖區第二人民醫院。
前幾天傍晚,胡女士莫名感到胸悶胸痛,在自行服藥后不僅沒有得到緩解,甚至喘不上氣,痛苦到“瀕死感”爆棚。她急忙趕到醫院,可心電圖、CT等相關檢查都做了,卻顯示一切正常。
“那這到底是咋回事?”胡女士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該院中醫科主任醫生童奎驊在詳細了解來龍去脈后,診治發現胡女士舌苔白膩且脈象濡緩,屬于典型的“陰暑”,中醫又稱其為“空調傷寒”,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空調病”。
誰也沒想到,令她“瀕死感”爆棚的元兇,竟是家里那臺24小時不停歇的空調。
原來,自7月上旬開始,平時做服裝生意的胡女士就開啟“宅家避暑”模式,家里空調定在20℃,常把冰西瓜當飯吃。
醫生表示:“簡單理解,就是環境溫度相對太低,毛孔被冷氣凍住,使本該隨汗液排出的寒濕全堵在經絡里,所以胸口就像被塞了團濕棉花一樣非常難受。”在為胡女士開具相應藥物后,她的癥狀好轉。
北侖二院供圖
無獨有偶,就在送走胡女士不久,童醫生又接診了一位11歲的女孩皮皮(化名)。
當時女孩高燒39℃,家長自述前一晚已給孩子服用退燒藥,吃完藥后情況有一定改善,可一覺醒來,體溫居然又上來了。可在做了血常規檢查后,卻并未顯示其存在異常。
在把脈問診后,醫生發現孩子喉嚨不紅不腫,但舌苔白厚,用刮痧板在孩子背部輕輕一刮,瞬間浮現紫黑色的痧點,這是“寒氣閉表”的表現。
其實,皮皮的情況與胡女士非常相似,自放暑假后她便一直待在家里吹空調,每天冷飲冰棍不離手,而這樣的壞習慣正是得病的“元兇”。“你說冰塊包在棉被里,里面的熱氣能散出去嗎?”醫生對此感觸很深,很多人覺得太熱會導致中暑,便把空調打到最大,其實空調引起的“人造寒邪”同樣需要防范。
據悉,近一周來,醫院已接診了30多例在空調里被“放倒”的患者,最小的7歲,最大的78歲,癥狀各種各樣,包括頭暈、腹瀉、胸痛等。“時下已入伏,類似情況估計會越來越多。”童醫生提醒。
昨天(7月22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暑”,也就是一年中最炎熱的階段到了,不少年輕人都依賴空調“續命”,然而24小時不間斷直吹并不可取!
在開空調消暑的同時
大家也要謹防“空調病”
“空調病”,是指長期處在空調環境中出現的頭暈、頭痛、食欲減退、關節酸痛、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等,也稱為“空調綜合征”。
一般表現為頭昏、頭痛、胸悶、煩躁、四肢乏力、關節疼痛、惡心、腹痛、記憶力減退、易感冒等。如果長期待在密閉的空調房中,可能還會出現慢性缺氧,造成心肌不同程度缺血和心電圖異常改變。
相信坊友們一定最想知道夏天開空調,究竟開幾度最合適呢?
一般來說,空調開26℃是最環保的,甚至有些地區會制定相關條例,要求公共建筑室內空調溫度設置除有特定要求并經批準外,夏季不得低于26℃,醫生也建議26℃~28℃為宜。
如何預防“空調病”?
這幾點要牢記
1、風口朝上更制冷。一般來說,冷空氣向下走,熱空氣反之。因此制冷時,最好將風向朝上,讓冷空氣由上而下循環流動,同時也可以避免通風口的冷風直接吹在身上。
2、在使用空調的房間里不要待得時間過長,每天應定時關閉空調并打開窗戶,增加換氣。最好在空調開啟3小時左右,開窗通一會兒風哦!合理調整室內溫差,室內外溫差以不超過5℃~8℃為宜。
3、碰到悶熱難受的“桑拿天”,要善用“除濕”功能,讓室內濕度降低,不用調低空調溫度,也會讓人覺得舒適涼爽。
4、長期在空調室內者,要保證每天有一定的室外活動時間,多喝水,加速體內新陳代謝。嬰幼兒和抵抗力較弱的人群,更不要直吹空調或頻繁進出空調房間。
5、大汗淋漓時最好不要馬上吹空調,身體突然遇到冷風會導致血管迅速收縮,會引發一些心腦血管疾病,要做好冷熱過渡。注意頸椎、膝關節等部位的保暖。
不過醫生提醒,若出現持續胸悶、意識模糊等情況,請及時就診,并立即排查心梗、腦卒中等急癥,不可單純歸結于空調病。當然小坊覺得,平時注意鍛煉身體,增強個人體質,通過提高個人體質和免疫力才是最重要的!
(來源:新聞坊、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