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導彈監視船突然抵近青島外海,他們想干什么?與此同時,中方大批船只強行加入美艦航線,這是有大事要發生?
當地時間6月28日,國際船舶定位網站MarineTraffic突然發布了一則關于美國海軍“霍華德·O·洛倫岑號”(T-AGM 25)的動態追蹤,這艘船于本月7日悄然從日本佐世保港啟航,12日后抵達黃海海域,并在山東與江蘇交界近海“蹲守”超過兩周之久,并在不到百海里的海岸前線長時間駐留,其意圖顯然沒那么簡單。
“霍華德·O·洛倫岑號”是一艘專門用于導彈軌跡追蹤與數據收集的遠程測量與監視船,裝備有S波段和X波段的復合雷達系統,是美軍導彈監控與偵察體系中的“眼中之眼”。
該艦隸屬于美國戰略司令部,與偵察機群、衛星監控平臺協同工作,為美軍提供最精密的飛行器數據支持,其所獲取的信息將直接用于武器系統測試分析、敵情研判甚至未來戰爭態勢模擬。
而此次它出現在黃海,也是一次極不尋常的軍事姿態展示。從公開數據可見,6月26日下午,該艦突然出現在青島膠州灣東南約100英里的海域,活動范圍覆蓋山東和江蘇交界的海上敏感區,這一水域毗鄰中國沿海導彈試驗通道,我軍多次選擇在此進行彈道導彈、運載火箭及潛射武器的試驗活動。
所以有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此次部署絕非偶然,而是一次極具目的性的情報搜集與信號投送。換句話說,美國通過這種方式正明確表達其在區域軍事動態中“必須具備近場偵察能力”的態度,并以實際行動在中方導彈測試區域“貼身盯梢”。
從美軍艦船的技術性能與航跡分析,該艦在黃海的活動距離已接近其最優監視范圍——160公里至170公里之間,這也是2013年其在卡納維拉爾角火箭發射任務中所驗證的有效距離區間,此次在如此靠近中國大陸的敏感水域長時間停留,實屬罕見。
過去十年,“霍華德·O·洛倫岑號”主要活躍于日本海與東海,罕有進入黃海縱深,所以有專家分析稱,這次突然闖入,其目的很可能是對東大近期某型飛行器測試進行完整軌跡捕捉與數據還原,而且而這種“貼邊觀測”并非單一行為,美軍還極有可能部署了RC-135V/S電子偵察機和P-8A反潛巡邏機,從空中、海面雙向構建聯合監視體系。
但對于美軍這樣的挑釁行為,我們顯然是不會坐視不理的。
據AIS(自動識別系統)信息平臺顯示,在美軍這艘測量船深入海域期間,中方大量漁船與工程船突然“異常”聚集并包圍該艦,這些民用船只采取前后夾擊之勢,圍繞“霍華德·O·洛倫岑號”航線展開近距離監控和反制動作。
部分分析指出,盡管名義上是民用船只行動,但在國際海域法律框架下,這種帶有戰術層面的非對稱回應,實質上是一種“軟約束”,借由常態作業力量,對外來軍艦施加心理與行動壓力,而這種非軍事力量的“圍堵”行為在非戰時其實是很有效果的。
對“霍華德·O·洛倫岑號”進行圍堵之后,美艦也首次在任務期間“被迫”開啟AIS系統,要知道,美國艦船在執行敏感任務時通常關閉AIS以隱藏位置,所以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打開AIS系統也是為了以防突發事件發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