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峽都市報
近日
市民林先生在智慧海都平臺反映
在福州周邊的田間地頭
發現大量福壽螺
因福壽螺和田螺外形相似
許多市民難以區分
存在誤食風險
記者來到位于福清的一處農田區域,看到稻田邊、溝渠壁以及水稻莖稈上,布滿了一團團粉紅色的卵塊,仔細查看,大小不一的福壽螺密密麻麻地吸附在各處。
福壽螺的卵塊
“之前只覺得這些螺數量多,也沒太在意,后來聽人說福壽螺不能吃,才開始擔心。”正在田間勞作的李依伯說,由于分不清福壽螺和田螺,現在看到螺類都不敢輕易觸碰。
福壽螺
夏季正是福壽螺的繁衍高峰期
據了解
福壽螺是外來入侵物種
繁殖能力極強
一只成年福壽螺
一年可產卵20~40次
福建省第三人民醫院治未病科營養師陳慧云介紹,福壽螺與田螺外觀與習性大不同。
從外形看,福壽螺體型可達田螺3~5倍,外殼呈黃褐色,螺蓋扁,螺尾平、短,螺口寬大;田螺外殼較堅硬且呈青褐色,螺蓋圓,螺尾尖、長。
繁殖特征上,福壽螺會在水面以上的植物莖稈、石頭上產下粉紅色卵塊,田螺卵則包裹于透明膠質中,多沉于水底。
福壽螺是廣州管圓線蟲的主要中間宿主,一只福壽螺體內寄生蟲數多達6000條以上。若烹飪時未徹底加熱(建議需100℃持續15分鐘以上),食用后可能引發腦膜炎,出現劇烈頭痛、發熱、嘔吐等癥狀,嚴重者可致癱瘓甚至死亡。相較之下,田螺若充分烹煮,寄生蟲風險較低。
陳醫生表示,二者可通過三招快速辨別:
看大小與顏色:大個頭、黃褐色外殼為福壽螺;小巧、青褐色的是田螺。
查螺尾形態:福壽螺螺尾平短,螺尾螺旋部呈短圓錐形;田螺螺尾尖長,整個身體呈圓錐形。
找粉色卵塊:發現水邊植物或石頭上附著粉紅色卵團,即可確認存在福壽螺。
陳醫生還特別提醒
不建議自行在野外采集螺類食用
購買時選擇正規渠道
烹飪時務必高溫煮透
若食用后出現不適
需立即就醫檢查
N海都全媒體記者 林涓 白彩惠/文
林歆瑞/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