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歹物分享”以一種反叛的姿態(tài)沖擊了表面祥和的帶貨市場。它反對的不是被判為“歹毒”的商品本身,而是那種由平臺、品牌、kol共同構建的敘事陷阱。在這個被包裝成“理想生活”的故事里,好像只要跟著推薦清單走,我們的生活就能變得井井有條、有質感,且不會脫離掌控。但現(xiàn)實是,我們買下的不只是商品,還有過度承諾帶來的幻滅。
社交媒體發(fā)展到今天,已經(jīng)從一個交換意見、了解他人的場域變成了人人都能說得上話的大型飯局,而“互相種草”正是這場飯局里最受歡迎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它帶著一點挖到寶的竊喜、一點分享的熱情,還有一絲勸誘入伙的興奮,讓被種草的人忍不住問:“真的假的?鏈接發(fā)我。”
最初,種草是為了分享經(jīng)驗。選項太多、信息太雜,產(chǎn)品質量良莠不齊,現(xiàn)代人正在喪失自主判斷力,具體表現(xiàn)為:買一塊洗碗海綿都要聽從kol的意見。
于是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正處在邁克爾·戈德海伯所描繪的“注意力經(jīng)濟”里——當信息過剩成為常態(tài),能夠將它們篩選、整合并打包推薦的人,就像阿里巴巴得知了“芝麻開門”的口令一樣,擁有了通往流量寶庫的鑰匙。
(圖/《一個購物狂的自白》)
社交平臺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硬廣和暗廣。那些看起來只是隨手推薦的內(nèi)容,背后是無數(shù)商家和pr的精心運作。種草內(nèi)容就是這種模式下的標準化產(chǎn)品:它能帶貨、能變現(xiàn),甚至可以撐起一整條內(nèi)容供應鏈,于是平臺推它、品牌投它、博主靠它起號、商家靠它吃飯。
久而久之,種草變成了帶貨,帶貨被寫成了劇本,劇本也拍得像流水線。打開手機,每條“好物推薦”都像是AI寫的,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一去不復返……
看起來,即便是“剖涼粉”行為,也很難在當下的互聯(lián)網(wǎng)語境中自證清白了。然而,就在以“好物分享”為代表的種草經(jīng)濟面臨信任危機時,以揭露一切事物美好表象之下的“歹毒之處”為出發(fā)點的“歹物分享”火了。
“歹物”可恥,卻部分有用
“歹物”這個詞,說文解字大概是指那些設計中包藏著一絲“歹毒”的東西。根據(jù)歹毒程度的高低,有些只配被丟進垃圾桶;也有一些可以在被丟進垃圾桶之前博人一笑,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最讓人為難的是那些瑕不掩瑜的“歹物”,盡管諸多槽點,卻還是不可替代,讓人硬著頭皮回購。
“歹物”的邊界很難界定。不實用到一定程度,可以稱之為“歹毒”——全套流程走完還得人工沖洗餐具的洗碗機、需要花費3倍打掃時間清理機器的掃地機器人、工作1次可以供整棟樓居民刷牙的自動擠牙膏器……還有那些過度承諾功能,使用過程卻讓人哭笑不得的“智商稅”,也可以稱之為“歹毒”——自重足以壓垮成年人的肩頸按摩儀、需要他人輔助才能正常使用的健身裝備、違反物理常識的美容儀器……
被“歹物分享”反向種草的網(wǎng)友。(圖/小紅書截圖)
也沒人能說清“歹物分享”到底是從哪兒開始流行的,但在這股風潮里,小紅書用戶@這輩子再也不上班 憑借穩(wěn)定輸出和極高的“歹物”命中率,成為這類話題中的頂流。他們最出圈的分享是一款美白牙膏,據(jù)他們所說,這款產(chǎn)品的效果毋庸置疑,但用久了會出現(xiàn)牙齦酸痛的癥狀,更“歹毒”的是,一時間還找不到更溫和的替代品,所以不得不繼續(xù)使用。
其實,大部分“歹物”并不是真的一無是處。它們往往有一個特別突出的賣點,比如顏值在線、價格便宜,或者是迎合了時下的某種潮流。但正因如此,它們才更容易被吐槽——致力于分享“歹物”的人,對一切華而不實、嘩眾取寵的設計幾乎零容忍。
護頸神器的“歹毒”之處:戴上感覺被人掐住脖子。(圖/小紅書@Awant阿旺)
最容易淪為“歹物”的,往往是那些為了迎合潮流審美而誕生的產(chǎn)品?!案唢B頂神器”就是這類“歹物”的集大成者,它精準擊中了“容貌焦慮”這一痛點,讓人相信“頭包臉”才是高級感的關鍵,于是紛紛寄希望于用海綿、發(fā)夾之類的工具,把頭頂墊得更高一點。
然而,顱頂被抬高后,大多數(shù)亞洲人本來就不夠飽滿的后腦勺就會顯得更加塌陷,頭身比例也因此失衡。選擇它的人們往往忽略了一點:高與低本就是對比關系,過度的高和過度的低同樣突兀,真正決定頭臉關系的是整體比例,而不是盯著某個角度用力過猛。
“高顱頂神器”就是那種典型的看起來有點小聰明,實際上用力過猛的產(chǎn)品。它確實能帶來變化,但未必往美的方向。這類產(chǎn)品的“歹毒”之處無關用途或是質量,而是它把我們的盲目暴露得太直接。
誰在制造“歹物”
“歹物”之所以能火起來,并不是因為產(chǎn)品變爛了,而是用戶的情緒變了。
過去幾年,“好物推薦”在社交媒體上一路狂奔,從經(jīng)驗分享演變成標準化的種草模板,濾鏡統(tǒng)一、話術相近,審美也越來越趨于一致。刷得越多,越能察覺到其中的重復和空洞。
和精致的“好物分享”比起來,“歹物分享”的畫風明顯更隨意。(圖/小紅書截圖)
“歹物分享”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流行起來的。它不再一邊倒地叫賣,而是把產(chǎn)品的瑕疵攤開來、擺在臺面上講。很多時候,這些問題并不嚴重到讓人直接棄用,甚至還讓人躍躍欲試。更何況,“歹物”透露出的一點點荒誕、反直覺和違和感,常常會讓用戶產(chǎn)生強烈的表達欲,希望通過分享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來幫助廣大網(wǎng)友“排雷”,那些曾經(jīng)只存在于避雷帖里的槽點,如今變成了公開的內(nèi)容素材,開放地供人評判。
對創(chuàng)作者來說,挖掘“歹物”也提供了一個脫離帶貨壓力的出口。在“好評如潮”逐漸變成一種讓人倍感疲勞的信號之后,真實的踩坑和吐槽反而更具有可信度。觀眾不一定要跟著買,但他們愿意點進來看看,是什么東西讓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博主們也踩了雷。
品牌抓住歹物分享的熱度開展營銷。(圖/佳潔士官方小紅書)
有趣的是,大多數(shù)品牌方并不排斥這種反向熱度。有些品牌甚至主動邀請博主挖掘自家產(chǎn)品的“歹點”,只要能制造話題、引導互動,就有可能帶來一波意料之外的流量。有些東西在登上“歹物榜單”之后,銷量不降反增,不少用戶購買它們的原因,就是想親自驗證一下這些東西是不是真像博主形容的一樣“歹毒”。
這種微妙的反向傳播,也讓品牌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營銷策略和產(chǎn)品價值。只不過,隨著內(nèi)容生態(tài)的復雜化,“好”和“歹”之間的界限正在變得模糊。用戶越來越難分辨什么是“真踩雷”,什么是“包裝成踩雷的帶貨”。
“真實”比好物更稀缺
“歹物分享”以一種反叛的姿態(tài)沖擊了表面祥和的帶貨市場。它反對的不是被判為“歹毒”的商品本身,而是那種由平臺、品牌、kol共同構建的敘事陷阱。在這個被包裝成“理想生活”的故事里,好像只要跟著推薦清單走,我們的生活就能變得井井有條、有質感,且不會脫離掌控。但現(xiàn)實是,我們買下的不只是商品,還有過度承諾帶來的幻滅。
(圖/《緋聞女孩》)
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提出,現(xiàn)代消費的核心不在于實用性,而在于象征意義。我們購買的物品背后蘊含了對美好生活的想象。而“歹物”恰恰在這個過程中出戲了,它讓我們看到美好表象之下荒誕的一面:那些原本應該為生活添彩的小玩意兒,使用體驗卻令人無語,甚至會帶來幾分受騙后的羞恥感。
當然,分享“歹物”也不能成為常態(tài)。沒有人真的指望通過踩坑獲得某種消費智慧,用戶也不該永遠處在“反套路”的焦慮中。“歹物分享”之所以在當下被接受,是因為在滿屏“好物推薦”的縫隙里,它帶我們看到了事物更真實的一面,提供了一個停頓的機會:看一眼別人的踩雷現(xiàn)場,再決定要不要跳進去。
作者 | Antik| 宋爽運營| 七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