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春節檔上映至今,整整153天,期間共延檔4次,硬生生把一部電影放了半年,這在國產電影影史中也是極為罕見的。
《哪吒2》一開始是被全網追捧的,貓眼預測票房從40億一路爬到100多億。觀眾也確實捧場,前期票房節節攀升,熱搜不斷,社交平臺全是自來水。
導演餃子和團隊用5年時間打磨這部續集,投資5.2億,制作上確實不差,前期口碑也撐得住票房。但是問題是,越到后面,網友越發現,《哪吒2》不過只是資本逐利罷了。
《哪吒2》原計劃3月下映,結果2月臨時宣布延期到3月底。緊接著又延到5月,之后再拖到6月30日。片方一共延了4次,等于每次都臨時改口,一路拖到今天,觀眾的耐心早被消耗光了。
一部影片的延期是對其他新作品極大的打擊,延得太久直接擠壓了其他新片的上映空間。清明檔,五一檔,端午檔,不少中小成本電影排片被壓縮到不足5%。片方靠一部大制作瘋狂霸屏,其他電影完全沒機會翻身。
很多人說這已經不是正常商業操作,而是片方貪戀票房,不肯下場。觀眾買票支持國產動畫,最后卻被當成韭菜收割,說到底就是一句話,吃相難看!
更讓人反感的是,網友們為《哪吒 2》沖票房,光線傳媒卻還在抱怨票房分賬比例太低。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在6月15日,公開抱怨100塊票房片方只能拿到38、39元,扣掉宣發后只剩33%。
問題是,《哪吒2》的票房已經破了159億,按33%算,片方到手也有50多億。這還不滿足?觀眾看得都覺得寒心,你賺錢了還要喊委屈,那網友圖啥?
還有網友拿《阿凡達》來對比,說當年《阿凡達》上映時間也很長,怎么沒人罵?
但實際情況完全不同,《阿凡達》當年是首部3D電影,它的上映直接帶動了中國3D銀幕建設,并且它的延期并沒有擠壓本土電影生存空間。
可以說,正是阿凡達才帶動了中國3D熒幕的建設。就當時的情況而言,無論是對影院還是對于中國電影市場來說,都是希望阿凡達延期的。
而《哪吒2》就完全不一樣了,一家片方占據市場資源半年,其他電影根本沒空間。觀眾的觀影熱情被榨干,國產片生態也被破壞,觀眾對一部電影霸屏半年的容忍度被嚴重透支。
最后一筆賬,《哪吒2》的全球票房其實就是國產票房而已。159億票房中,國內票房占了155億,海外只有4億。說白了,《哪吒2》幾乎就是靠國內觀眾撐起來的。根本就沒有打入國際市場,完全是在自嗨罷了。
光線傳媒從中賺得盆滿缽滿,但留下的,是口碑崩盤、觀眾反感、市場生態失衡。
現在只要一提《哪吒2》,評論區全是差評和吐槽,觀眾已經不買賬了。《哪吒3》也不可能在復刻《哪吒 2》的輝煌了,物極必反這個道理是永遠存在的,而光線傳媒的資本逐利心態也讓這種趨勢更加明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