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要與中國脫鉤的美國國防工業,竟然有近10%的一級供應商是中國企業!這個數字來自專業分析公司Govini的年度報告,他們用五角大樓的采購數據庫算了一筆明白賬:從核武器到導彈防御,中國制造已經滲透進美軍最敏感的領域。
更諷刺的是,在核威懾現代化這種絕密項目里,中國供應商占比(8%)比英國(5%)、日本(3%)這些盟友還高。
仔細看這份報告簡直處處打臉。美國政客天天喊著要供應鏈"去風險化",結果軍工供應鏈比民用領域更依賴中國。導彈防御系統11%的一級供應商在中國,太空領域8%,這還只是明面上的數據
要知道軍工供應鏈像俄羅斯套娃,一級供應商下面還有二級三級,實際滲透程度可能更驚人。最要命的是,這些中國供應商卡住的關鍵節點,往往是小企業生產的特殊零部件,就像芯片行業的光刻機,短期根本找不到替代。
報告里有個細節特別值得玩味:美國軍工體系已經僵化到連烏克蘭戰爭的需求都應付不來。想想看,俄烏戰場才消耗多少彈藥?
要是臺海真打起來,美國軍工廠商連現有訂單都交付不了,更別說戰時暴增的需求。軍工復合體那些巨頭們吃著壟斷紅利幾十年,現在連基本的生產效率都保證不了,洛馬、波音這些老牌軍火商該臉紅。
更深層的問題是整個產業結構的畸形。表面上美國有龐大的軍工體系,實際上被五角大樓喂肥的只有十來家巨頭,下面全是風雨飄搖的小作坊。
這些小微企業用著上世紀的技術,靠著六七十歲的老師傅手搓精密零件,利潤薄得像張紙。中國隨便一個供應鏈波動,就能讓美國某款戰機的生產線停擺。這種"頭重腳輕"的產業結構,比單純依賴進口更危險。
說到關鍵礦產和專利依賴就更扎心了。美國導彈用的稀土、戰斗機用的特種合金,原料大多要過中國的手。更可怕的是技術依賴——中國在部分國防相關領域的專利數量已經反超。
這意味著未來美國開發新武器時,可能連圖紙都要看中國臉色。當年用瓦森納協定卡中國脖子的美國,現在自己反倒成了被卡脖子的那個,歷史這出反諷劇真是精彩。
當然也有人會說,全球化時代供應鏈你中有我很正常。但問題在于,美國在國防這么要命的領域都沒做好風險管理。報告里提到個清醒的觀點:完全排除中國供應鏈不現實,關鍵是要區分"致命部件"和"普通部件"。可現實是五角大樓連自家供應鏈里哪些環節會要命都搞不清楚,這管理水平簡直災難。
現在最尷尬的是特朗普政府。一邊在國會山高喊"對華脫鉤",一邊默許軍工巨頭繼續買中國零件。軍工復合體這群人精算得門清:用中國貨能省30%成本,財報好看股價才能漲,至于國家安全?
真打仗再說吧。這種既要又要的擰巴策略,最后很可能兩頭落空——既刺激中國加速發展自主供應鏈,又讓美國軍工體系在溫水煮青蛙中喪失競爭力。
說到底,這份報告暴露的是美國產業政策的系統性失敗。從里根時代開始"去工業化",到克林頓推動全球化,再到特朗普亂打貿易戰,三十年來美國政客的短視終于結出惡果。如今想重建完整軍工供應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