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宗智
近日,熒屏即將迎來歷史題材劇的“上新”熱潮。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待播的歷史題材大劇達超過9部,包括《大生意人》《太平年》《天下長安》《風禾盡起張居正》《兩京十五日》《陽明傳》《浣溪沙》《大唐賦》《大漢賦》等。
多元畫卷
將于暑期播出的《大生意人》由張挺自編自導,陳曉、孫千領銜主演。該劇將故事時代背景設立于晚清時期,講述了書生古平原憑借智慧、膽識與義氣,以票號、茶業、鹽業發家立業,借勢謀局,歷經磨難與挫折,最終逆風翻盤,呈現了一代商幫以商報國的圖景。目前,相關視頻平臺上該劇的預約觀看人數已突破百萬,成為近期比較受矚目的劇集。
《風禾盡起張居正》改編自熊召政獲茅盾文學獎的同名小說,聚焦張居正任內閣首輔期間推行“萬歷新政”的改革歷程,涵蓋“考成法”“一條鞭法”等歷史事件,兼具權謀斗爭與人性復雜性。另一部人物傳記劇《張謇》則聚焦近代實業救國之路,何冰領銜主演,鮮活展現了清末狀元張謇面對國家興亡,毅然棄官從商創辦大生紗廠,興辦教育、造福民生的偉大壯舉。公開信息顯示,該劇于去年9月份開機,年底12月殺青,或將于今年年內播出。
此外,《陽明傳》以王陽明的人生軌跡為載體,以悟道傳學為魂,展現王陽明集立德、立功、立言、立身于一體,“此心光明”的一生;《天下長安》根據董哲創作的小說《李世民:從玄武門到天下長安》改編,講述魏征助力李世民締造“貞觀之治”的故事。
《太平年》以吳越國“納土歸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通過錢弘俶、趙匡胤和郭榮(柴榮)三位人物的命運碰撞,展現了千年前華夏大地的戰爭與和平;《大漢賦》用人民視角映照歷史變遷,全面展現大漢四百年最鼎盛時代的大國風采;《浣溪沙》講述吳越兩國在數年間復仇與爭霸的歷史,體現了春秋末期君臣在諸子百家哲學思想的影響下對家國天下的理解和情懷。《兩京十五日》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大明洪熙元年,當朝太子朱瞻基必須在15天內跑完兩千兩百余里路,從南京趕至北京去拯救自己,拯救大明的歷史傳奇故事。
永恒魅力
歷史題材劇一直是最受追捧的劇集類型之一。《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成吉思汗》《漢武大帝》等,都叫好又叫座。
當現代觀眾坐觀千年往事,歷史劇的魅力究竟何在?歷史劇通常有豐富的情節和鮮明的人物形象,如權謀斗爭、宮廷恩怨、英雄傳奇等,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讓他們沉浸其中。演員的精彩表演也能為角色賦予生命力,使觀眾產生情感共鳴。
其更深層的魅力在于歷史與現實的對話。歷史劇之所以打動人心,正因為那些古人面臨的困境、抉擇與堅守,依然在叩擊著現代人的心靈。
亟待創新
雖然講述的是過去的歷史和傳奇,當下的劇集市場,歷史題材劇既要忠于歷史,在表現手法上也亟待創新,正如《大生意人》的編劇張挺所說,“寫歷史劇要忠于史實,寫現實題材要忠于生活,如果為迎合市場刻意堆砌戀愛情節,觀眾會覺得空洞無意義。作品質量始終是根本標準。”
歷史人物的復雜性對創作者提出更高要求。以《風禾盡起張居正》為例,張居正改革處于傳統文化與新興商品經濟碰撞的特殊時期,其變法既受制于皇權體制,又無法擺脫傳統文化框范,如何在有限篇幅中既呈現歷史人物的多面性,又保持敘事連貫性,考驗著創作者的智慧。
與此同時,還原歷史意味著制作成本的大幅投入,從服裝、道具到場地等,大部分都需要新搭建或制作,導致制作周期會更加漫長,讓不少出品方、創作者望而卻步。
面對重重挑戰,歷史題材劇創作者也在不斷探索新路徑。
即將播出的劇集中,《大生意人》選擇從商道精神切入歷史,通過晉商票號、徽商茶山、鹽商漕幫等商業組織的博弈,展現中國古代商業文明的底色。《太平年》則聚焦“納土歸宋”的歷史事件,避免陷入傳統帝王敘事的窠臼。這些嘗試為創作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