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周末在小區花園里,我聽見兩位媽媽在聊天。一位唉聲嘆氣:"我家孩子成績一般,怕是考不上重點高中了。"另一位則自信滿滿:"我們從小抓得緊,沒問題。"
這樣的對話讓我想起教育學家陶行知的話:"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在這個焦慮蔓延的時代,普通家庭想要托舉孩子考上好高中,與其盲目跟風報班,不如趁早堅持做好兩件實事。
1、把"代勞"變成"賦能",讓孩子長出自己的翅膀
阿霞曾為兒子小升初辭職陪讀,每天盯著孩子刷題到深夜。結果孩子考上重點初中后,面對課業壓力突然失去動力,成績下滑到班級中游。
倒是對門開超市的張叔家,父母忙著進貨理貨,五年級女孩小雨每天自己規劃學習時間。剛開始漏寫作業是常事,后來竟摸索出"番茄鐘學習法",初三時憑借自主學習能力考進省重點高中實驗班。
教育學家陳鶴琴說過:"凡是兒童自己能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就像學騎自行車,扶得太緊反而容易失衡。
朋友家女兒朵朵從三年級開始管理自己的"學習銀行":完成作業存20元,主動復習加30元,周末可兌換漫畫書或短途旅行。
最初她為攢錢瘋狂刷題,后來逐漸學會合理分配時間,到初二已經能自主安排競賽培訓計劃。這種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正是普通家庭最珍貴的禮物。
2、用"煙火氣"替代"火藥味",讓家成為能量充電站
劉梅家墻上貼著"全家作息表",周末卻總飄著紅燒肉的香氣。去年中考前夕,孩子頂著壓力備考,劉梅特意學做兒子最愛的糖醋排骨。
吃飯時聊學校趣事,睡前母子倆還對著數學題"過招"。最終孩子以三分優勢考入市重點,錄取通知書下來那天,他趴在媽媽肩頭說:"每次聞到肉香,就覺得打仗也有后援隊。"
心理學有個"家庭情緒背景"理論:和諧的氛圍能提升孩子智商測試成績。
樓下早餐店夫妻每天收攤后,總要留個包子給伏案寫作業的女兒。他們不懂函數解析幾何,但會在孩子解出難題時遞杯牛奶,在考試失利時說"正好攢經驗"。這種浸潤著煙火氣的陪伴,就像春雨滋潤土地,讓孩子在松弛中積蓄向上的力量。
反觀某些家庭將書房變成"第二教室",父母拿著戒尺坐鎮監督,往往催生出"監犯式"親子關系。
普通家庭托舉孩子,不需要多么驚天動地的付出,而是在日常中堅持做好這兩件事。
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習慣,讓他們掌握成長的主動權;營造積極的家庭氛圍,為他們的心靈遮風擋雨。
看似簡單的堅持,卻能在時光的沉淀中,為孩子鋪就通往好高中的道路。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我是@婷媽alan,國家認證育嬰師、家庭教育講師,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兒經驗,歡迎關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