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花卷媽媽
來源:中學生聽書(ID:tingshu2018)
距離高考分數公布已經過了幾日,但這場牽動萬千家庭的“人生大考”仍未落幕。
對于無數考生和家長而言,這串數字不僅是對過去十幾年苦讀的總結,更承載著對未來的期許。
當各個家庭為分數或喜或悲時,我想起幾年前那個引發全網熱議的浙江女孩邵奕佳。
在當年的高考中,邵奕佳取得了719的高分,其中化學、物理、生物三門都是滿分,語文133分,數學142分,英語144分。
這個溫婉秀麗的女孩以驚人的成績,在網絡上掀起了一場關于理想與選擇的全民討論。
在清華、北大等頂尖學府紛紛拋出橄欖枝的激烈競爭中,這位看似文靜的姑娘卻展現出了超乎尋常的堅定。
她用一句簡簡單單的五個字“我要上北大”婉拒了清華大學招生組,選擇進入北京大學元培學院。
在采訪中,邵奕佳的父母解釋他們的教育思想:
“我們從不替孩子做選擇,而是教她如何做選擇。”
事實上,邵奕佳父母的教育方式中暗含著許多值得當代家長借鑒的地方。
2025年第3期《求是》雜志中有這么一句話: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們從牙牙學語起就開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樣的家教,就有什么樣的人。”
這在邵奕佳身上得到了完美印證。
她的故事告訴我們:優秀孩子的養成,從來不是偶然,而是家庭教育水到渠成的結果。
真正決定孩子走向成功的,不是天賦有多高、起點有多好,而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做到了以下幾點,真正托舉起孩子成長、成才。
01
培養閱讀興趣,讓孩子從“被動讀”到“主動讀”
美國著名教育家吉姆·崔利斯說過:
“你讀得越多,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就越聰明。”
有專家研究證明:一個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只有達到課本的4-5倍的時候,語文素養才能得到實質性提升。
據邵奕佳所說,她很喜歡讀書,一有時間就會拿起書全神貫注地閱讀。
正是因為這樣,她在少年時期就開始廣泛涉獵各種領域。
不論是量子物理還是古典文學、生物演化還是世界歷史,她都對此懷有著極大的興趣。
盡管她的父母明白成績的重要性,卻始終給予她充分的自由,既不施壓,也不以分數論成敗。
在他們看來,培養閱讀興趣遠比填鴨式教育重要,因為只有真正喜歡,才能讓孩子心甘情愿去為閱讀付出時間。
閱讀能力的差距,往往在小學階段就開始顯現,到中學時已經形成難以逾越的鴻溝。
而目前高考語文形勢則是:對學生閱讀能力考查力度不斷加大。這無疑對學生們的閱讀理解能力要求提到了更高層次。
北京四中語文特級教師李冬梅曾跟蹤調查過班上三十名學生的閱讀習慣。
她發現,有良好閱讀習慣的學生,不僅語文成績優異,其他學科的理解能力也明顯更強。
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也曾說:
“不曾發生閱讀行為的大腦,發育是不完善的。”
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家長可以這樣做:
1.為孩子選擇合適的書。
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心理特點以及不同的認知水平,父母在給孩子選擇書籍時要考慮到這個因素。
其次要尊重孩子的閱讀興趣,從孩子的意愿出發,不要強求其讀“經典名著”,可以從吸引孩子的科幻小說、或是通俗歷史讀物開始,關鍵是要先培養閱讀的習慣。
2.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
可以設立閱讀角,為孩子打造專屬的閱讀空間,必要時設置親子共讀時間和孩子一起讀書。
02
育兒先育己,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科書
孔子在《論語·子路篇》中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在家庭教育方面,這段話的意思就是:
“父母怎么做,孩子都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有樣學樣;父母不作出榜樣,只是一味地要求子女去做,子女多半做不到位、做不好。”
邵奕佳的父母深諳此理,在女兒備戰數學競賽時,父親會重拾專業書籍陪讀,母親則用Excel幫女兒分析錯題,最終在國際奧數競賽中摘金。
所以說,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2020年以725分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的湖北省理科學霸唐楚玥,就擁有這樣的一對父母。
唐楚玥回憶:“每天晚上,爸爸在書房備課,媽媽在客廳批改作業,我就在旁邊安靜地看書。”
這種耳濡目染的家庭氛圍,讓學習成為她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唐媽媽回憶說:
“我們從不強迫她學習,但會讓她看到我們認真工作的樣子。”
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比任何說教都更有效。
她的經歷讓我們意識到,最好的教育往往不是刻意的灌輸,而是生活的自然呈現。
父母與其花費大量時間對孩子進行說教,不如先活出自己認真生活的模樣。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想要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父母應該:
1.向孩子傳遞學習的意識。
父母本身要有持續學習的想法和措施,比如:可以報名參加線上課程、考取專業證書,在提高自身的同時,用實際行動向孩子展示學習的重要性。
2.建立家庭學習時間。
可以每天安排1-2小時作為全家共同的學習時間,在這個時段里,每位家庭成員可以專注于自己的學習內容:孩子完成課業,父母處理工作或閱讀書籍。
關鍵是要營造統一的專注氛圍,讓學習成為家庭生活中自然而然的重要環節。
3. 力行體現自身態度。
無論是工作還是愛好,都要讓孩子看到你認真鉆研的態度,這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在不用多說教的情況下自然就學會了專注和堅持。
時間久了,這種對事認真的態度就會長在孩子心里,變成他自己的習慣。
03
家長的高質量陪伴,是提升孩子學習力的關鍵
《人民日報》有句話說的很對:
“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重要,給予安全感與高質量陪伴勝過昂貴禮物。”
邵奕佳在每天晚自習結束后和10點熄燈之前的時間里,都會雷打不動地跟父母通話。
她說:“也就講些很平常的事情,但是會覺得很溫暖,感覺父母一直陪伴在身邊。本來學習就會有壓力,起到減壓的作用。”
很多家長以為陪伴就是坐在孩子身邊,其實真正的陪伴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教育心理學家發現,低質量的陪伴不僅無益,還可能造成孩子的心理負擔。反之,高質量的陪伴能夠顯著提升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認知發展。
“航天之父”錢學森之所以能取得這么大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父母的高質量陪伴。
在他小時候,他的父親錢均夫會每周舉辦“家庭科學會”。
會議中并沒有那些枯燥的理論灌輸,而是把生活變成課堂。
錢父用日常現象激發疑問,比如:“肥皂泡為什么是彩色的?”“雨后的彩虹是怎么形成的”,繼而帶他進行各種科學小實驗去驗證。
錢學森在晚年仍保持每天工作前先做小實驗的習慣,正是童年時父親給予的陪伴在持續作用。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這句話用在家庭教育上同樣貼切。
高質量陪伴的關鍵在于:
1.全身心投入。
陪伴時放下手機,保持眼神交流,真正傾聽孩子的想法,他們需要的是被聽見,而不是被說教。
2.尊重孩子的節奏。
不要急于給出建議或評判,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學著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3.建立專屬時光。
每周固定一個時間段,完全屬于自己和孩子。可以是一起做飯、運動,也可以是單純的聊天,這會成為他們長大后最溫暖的記憶。
04
教育中鼓勵孩子,人格上塑造孩子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善于鼓勵學生,是教育中最寶貴的經驗。”
這句話同樣適用于父母,對孩子來說,得到肯定不僅能激發他們內心的求知欲,更能塑造他們面對挑戰時的堅韌品格。
邵奕佳的成長經歷就印證了這一點:她的父母從不因一次考試的失利而否定她的努力,而是更關注她在解題過程中展現的思考邏輯。
與之相反的是,很多家長陷入了一個誤區:用成績單來衡量孩子的價值。
事實上,比分數更重要的是孩子面對挫折的態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人曾請教谷愛凌的媽媽,如何培養出這么優秀的孩子。
她想了想回答:“愛凌剛上學的時候,老師說,不要糾正孩子的錯別字,不打擊孩子的創造力;少點表揚他們的聰明,多點表揚他們的努力。我就是照著這兩條做的。”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無限可能,”谷愛凌媽媽補充道,“關鍵是要給他們足夠的成長空間,讓他們保持對學習的熱愛,相信通過努力可以不斷進步。”
“教育之目的就在于使人成為人。”康德的這句話點出了父母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本身,而不是成績單上的數字。
在成績之外,我們更應該關注:
1.抗挫力的培養。
考試失利時,正是教育的最佳時機,與其責備,不如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一起分析試卷,找出知識盲點,制定改進計劃。
2.責任感的建立。
責任感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在實踐中培養,可以通過家務勞動、社區實踐等方式,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3.價值觀的塑造。
在日常生活中,要經常和孩子進行交流,比如討論日常事件、歷史故事等,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過:
“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從邵奕佳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家庭教育無可厚非的重要性。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成長中,我們最應該給予孩子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尋找答案的能力和勇氣。
從今天開始,讓我們:
把“你要讀”換成“你想讀”;
把“快去學習”換成自己拿起書本;
把說教和指責換成陪伴和理解;
把關注分數換成關注孩子本身。
葉芝曾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且點燃一把火。”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也是一場漫長的修行。
點亮愛心,愿每一位父母都能在這場修行中與孩子共同成長,彼此成就。
作者:花卷媽媽。本文首發中學生聽書(ID:tingshu2018),中小學免費有聲平臺,聽海量必讀名著、必背古詩詞。百萬父母的教育寶典,更多教育干貨文章,歡迎關注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