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終究是顛了,一些車企將座艙芯片從車規級換成了消費級,為何你還覺得很好?
剛剛火爆上市的小米YU7,用高通驍龍8 Gen 3芯片替換了車規級的高通8295或8155,跟不到2000塊的紅米手機是同款。
在它之前,特斯拉早就給自家車型配上了AMD的消費級芯片。還有一些自主品牌的老款新能源車,也曾把高通驍龍625、665等消費級芯片安進了座艙。
用消費級芯片替換車規級芯片有四大好處,首先成本更低,消費級芯片(如電腦、手機、平板芯片)面向大眾市場,量產規模極大,供應鏈成熟,單位成本往往是車規級芯片的一半甚至更低。
其次,迭代速度快,算力和性能更強。消費電子市場競爭激烈,芯片廠商每年都會推出新一代芯片,在CPU、GPU、AI算力等方面迭代速度極快,能輕松滿足車機系統對高清顯示、多任務處理、語音交互、游戲娛樂等功能的需求。
高通8 Gen 3的CPU算力高出8295約40%,能更高效地處理復雜和多任務;在GPU方面,高通8295的算力只有8 Gen 3的六成,在運行對圖形要求較高的應用或游戲時,效果不及后者;高通8295的AI算力為30TOPS,而8 Gen 3為60TOPS,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人工智能應用方面,8 Gen 3能更快速準確地處理相關任務;高通8 Gen 3還支持更快的UFS4.0閃存和WiFi7無線連接,能讓車機系統的數據加載更快,在線功能體驗更流暢。
此外,消費級芯片的生態兼容性更好。由于長期服務于手機、電腦等設備,消費級芯片與安卓、Linux等操作系統的適配成熟,軟件生態豐富。車機系統基于這些系統開發時,可直接復用大量現成的應用程序(如導航、音樂、視頻軟件),減少軟件開發成本,用戶體驗更接近消費電子設備。
最后,消費級芯片產能充足,供應鏈穩定性更高,車規級芯片因生產標準嚴格、客戶群體集中,在汽車行業需求爆發時容易出現短缺,2021年全球芯片荒卡死車企的脖子就是典型例證。
上述這些好處,在如今極致內卷的汽車市場,單拎哪一條出來都讓車企難以拒絕。用戶在聽到“1.35秒開機、車內流暢打游戲、15分鐘全車整包升級”等廠家宣傳語后,更是熱血上頭。
然而,一分價錢一分貨。消費級芯片超高的性價比背后,隱藏著安全性與可靠性的短板。
車規級芯片須通過ISO 26262、AEC-Q100、IATF 16949等安全認證,認證周期長達3~5年。消費級芯片則只需通過JESD47等基礎電子標準即可。
具體標準可見高下,高通8295的缺陷率標準為0~10PPM,即每百萬個產品中最多允許10個次品。高通8 Gen 3只要低于500PPM就行,放到車上,相當于賣出20萬輛車,其中有100輛很可能出問題。
即使你覺得自己不會是那倒霉的100個,芯片使用溫度和設計壽命卻和每個車主息息相關。消費級芯片的工作溫度為0~70℃,車規級芯片則為-40~125℃,試想東北刺骨的冬夜和夏季正午的焦陽,很容易突破消費級芯片的極限。車規級芯片要保證正常使用15年以上,消費級芯片僅為3~5年。此外,車規級芯片必須要有冗余設計,消費級芯片則不必。
目前,國家并沒有強制要求智能座艙使用車規級芯片,特斯拉、小米也在用加裝獨立安全芯片、增加散熱,或獨特的封裝工藝等方式,防止座艙芯片出問題。但筆者認為,這就相當于給雞蛋裝保護套,雖然能減小破碎的風險,卻終歸不如一顆實心球來得靠譜。
更何況如今的車機提供的不僅是娛樂和導航,還是顯示車輛信息、控制和調節車輛狀態的主要載體,一旦卡頓、黑屏,會給駕駛安全帶來極大威脅。消費者還是要掂量掂量,是要游戲打的爽,還是系統不死機。
至于車企,除非你有把雞蛋變鐵球的自信,否則還是老老實實用車規級芯片吧,走捷徑一時爽,代價往往在后面悄悄算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