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別山,雄踞鄂豫皖。
這里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創建地,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從黃麻起義的烽火,到劉鄧大軍千里躍進的壯舉,大別山精神在這片熱土上深深扎根。
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訴說著往昔的崢嶸歲月,每一段旅程都能點燃人們心中的熱血,讓游客在追尋初心的道路上,感受紅色精神的磅礴力量。
紅安縣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
車行山巔,云霧在腳下翻涌。458.65公里的紅色“天路”如一條主動脈,穿行于大別山的崇山峻嶺之間。建設者腰系繩索懸于峭壁開鑿巖石的畫面,已成為老區人民口口相傳的傳奇——這條投資13.89億元、凝聚上萬建設者七百多個日夜血汗的公路,將紅安、麻城、羅田、英山、浠水、蘄春、黃梅七個縣市的38顆紅色“珍珠”串成項鏈,更讓深山里的天麻、茶葉、茯苓沿著它的脈絡走向全國。
黃岡大別山紅色旅游公路是一條蜿蜒于崇山峻嶺、密林峽谷之中的金色絲帶,這是一條串聯大別山水、融匯人文自然的美景展示路,這是一條福澤鄂東山區、造福老區人民的紅色幸福路。
面對險峻地形,建設者用鋼釬刻下了信念:458.65公里主線蜿蜒伸展,跨越458座橋梁,貫通230萬老區百姓的致富希望。
這條路流淌著紅色的基因。它串聯起655處革命遺址遺跡——從紅安七里坪的長勝街青石板,到英山牛背脊骨上的彈痕,再到陶家河戰役的硝煙記憶。當車輪碾過海拔700余米的筆架山巔,窗外的杜鵑花海與青磚黛瓦的紅色驛站相映,歷史如同觸手可及。
在黃岡,守護紅色血脈是莊嚴的承諾。全省首部設區市級革命遺址保護條例在此誕生,配套出臺的黨性教育意見、文物保護規劃構筑起堅實的“四梁八柱”。近1.3億元資金注入,讓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等34處重要文物重煥光彩;智慧文旅平臺全天候守護著革命印記,655處革命文物在數字世界得到生動詮釋。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英山園區內,一條17.3公里的歷史步道蜿蜒伸展。它巧妙串聯集結廣場、軍部舊址、戰斗紀念碑,讓長征精神在行走中復蘇。開園至今,55萬訪客踏過這條信仰之路,700余場紅色講解在此回蕩,超萬名學生在此完成精神洗禮。
如今再看這條天路:晨光中,滿載英山云霧茶的貨車駛向機場,即將飛往越南;夕陽里,研學少年的紅領巾在麻城烈士陵園前飄揚。2024年,2607萬游客沿著這條動脈涌入黃岡,184億元綜合收入如血液滋養著老區肌體。
道路盡頭,紅安七里坪的老黨員姜能山仍在守護紅軍墓。六十載春秋,他的身影與蜿蜒的紅色公路構成著信仰與傳承的堡壘,訴說著“樸誠勇毅、不勝不休”的基因密碼。
“得中原者得天下,經略中原,必先控制大別山。”橫亙鄂豫皖三省的大別山,是中國南北地理的重要分界線,自古便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歷史長河中,無數戰爭烽煙在此燃起,催生了大規模人口遷徙與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淬煉出獨具特色、多元包容、底蘊深厚的大別山地域文化,也鑄就了大別山區人民忠誠堅毅、敢作敢當、不屈不撓的錚錚風骨。
1921年秋,中共創始人之一、黨的一大代表陳潭秋點燃星火,指導建立了全國最早的農村黨組織——八斗灣、陳宅樓黨小組。自此,大別山書寫了“28年紅旗不倒”的革命傳奇。在黨的創建時期,黃岡成立了最早的具有共產主義性質的革命團體“共存社”;土地革命時期,建立了僅次于中央蘇區的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紅二十五軍作為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率先到達陜北,接應黨中央和主力紅軍;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戰略進攻序幕,徹底扭轉解放戰爭局勢。
在血與火的淬煉中,黃岡鑄就了彪炳史冊的輝煌:成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中心區、中國共產黨重要建黨基地、中國革命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重要發源地、中國革命戰爭歷史轉折地、中國革命人才重要成長地、大別山精神重要誕生地。
巍巍大別山,承載著中國革命“28年紅旗不倒”的鐵血史詩;滔滔長江水,奔涌著黃岡這片紅色熱土永耀千秋的英雄榮光。黃岡現存655處珍貴革命遺址遺跡。如何讓革命故事直抵人心?我市深耕紅色資源,創新表達,變靜態展覽為沉浸體驗,讓大別山精神通過一個個可觸可感的載體流淌進千萬人心田。
沉浸式演藝,紅色小劇破圈傳播。創排《長江邊的婚禮》《陳策樓》等14部紅色小劇,其中5部獲國家級獎項。在黃麻紀念園游客中心紅秀劇場,沉浸式紅色實景宣講演藝《我和我的紅安》每天上演。大型情景劇《牛背脊骨山上映山紅》還原陶家河戰役,年觀演超10萬人次。
創意賦能,讓紅色IP“潮”起來。圍繞東坡廟會“三寶”,推出設計“亮劍紅娃”“銅鑼小子”“小小紅雀”“閃閃的紅星”等文創IP形象,開發“董老手跡”“蘇維埃貨幣”等文創元素庫,帶動30余家企業參與創作生產。策劃舉辦湖北紅色文創展、旅游商品大賽、“文創市集”、“非遺市集”等活動,為紅色文創提供展示交易平臺,讓紅色記憶以可親可感的方式走進千家萬戶。
創新表達,激活精神密碼。在紅安縣七里坪鎮長勝街,戴上VR,即可置身模擬戰場,一邊與敵人戰斗,一邊聆聽語音講解。“這真是一場別樣的體驗,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烽火歲月里革命先輩們的偉大。”從武漢慕名而來的張成體驗之后,對長勝街的數字技術印象深刻。
金牌講述,讓大別山精神聲入人心。黃岡市博物館11人組成的講解社教團隊,擁有全國少先隊優秀輔導員、全國“紅領巾巡講團”成員、全國紅色旅游“五好講解員”、全省紅色旅游“五好講解員”、鄂豫皖三省金牌講解員等眾多榮譽獲得者。他們還自編自演《紅色序章:張行靜和一本書》《跨越時空的回信》等紅色小劇,將革命歷史轉化為直擊心靈的舞臺藝術,讓觀眾在沉浸體驗中感悟精神偉力。
蜿蜒于崇山峻嶺的“大別山紅色旅游公路”,歷經十四載風雨,串聯起散落的紅色瑰寶與綠色明珠,正書寫著老區振興的時代答卷。
便利的交通物流網絡,讓“山貨出山、消費進山”步入快車道。湖北志順茶葉公司借力交通和政府支持,推進智能化生產,做大茶產業。英山金家鋪鎮龍潭河村依托紅旅路便利,發展茶葉、水果、藥材,村民人均收入6年間從1萬元躍升至1.8萬元。紅安縣福德橋村的紅苕加工廠升級為福德紅農貿公司,產值從2019年的100萬元激增至2024年的1380萬元。
黃岡推行“一業一鏈、多縣一鏈”模式,建成蘄艾、茶葉等特色供應鏈平臺。蘄春縣以蘄艾產業為突破口,一二三產聯動升級,2024年綜合產值達163億元,品牌價值142.58億元,帶動4000多家市場主體和30萬人就業。
依托日益完善的交通物流體系,英山云霧茶“飛”往越南,羅田茯苓直通韓國。麻城、紅安等口子鎮主動對接豫皖鄰近縣市,探索產業協作、文旅聯動,邊界洼地正轉變為活力紐帶。
紅旅路將紅色景區與綠色景點“串珠成鏈”。英山縣紅旅路沿線串起眾多高等級景區,有力激發全域旅游新動能。黃梅縣高標準建設禪文化旅游區、戲曲文化小鎮,帶動沿線數十村莊搭上旅游快車。
鄉村旅游與研學經濟蓬勃。鹽店河村等紅色村莊因路網完善,高峰期日接待游客達五六百人。楊家河村打造廉史館、進士山等鄉村景點,年吸引上萬游客。全市精心設計研學線路和課程,2024年紅色旅游接待游客2607萬人次,綜合收入達184億元。
在黃岡,1000公里多彩旅游路示范線、1400公里“四好農村路”示范線、300公里美麗國省道,同紅旅路交融共生,帶活了旅游,盤活了產業,形成“通景、鏈景、融景”的綜合路網體系,提升了區域可達性和經濟輻射力。
2024年,黃岡GDP歷史性突破3200億元,邁入湖北“3000億方陣”。
紅色,是黃岡最鮮明的底色;奮斗,是這片土地永恒的主題。
大別山精神,歷久彌新;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踏上黃岡紅色旅游路,我們既是歷史的聆聽者,也是新時代的見證者。
今天,讓我們沿著這條信仰之路,不僅重溫那段“28年紅旗不倒”的崢嶸歲月,更要從中汲取奮進新時代的磅礴力量,共同書寫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嶄新篇章。
來 源:黃岡市融媒體中心綜合 毛紫葉 徐寬 龔麗君 黃俊杰
(來源:黃岡廣電東坡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