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對于非“雙一流”高校而言,入選“雙一流”是學校最大的目標。而在這一過程中,許多非“雙一流”高校都不約而同地進行高層次人才引進,甚至還有一些學校邀請院士出任本校的校長職務,這也逐漸成為高校沖擊“雙一流”的關鍵配置。
院士,作為中國最權威的資深專家,他們的到來給高校發展帶來了諸多機遇。邀請院士擔當本校“一把手”,不僅能為高校吸引到豐厚的資金和優秀的人才,各種資源傾斜明顯,更能助力學校特色學科的飛速發展,加速“雙一流”進程。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5年5月9日,我國內地有19所非“雙一流”地方高校的校長具有院士頭銜,其中就包括武漢紡織大學。事實上,武漢紡織大學增選“雙一流”的競爭力除了院士校長、自主培養院士等人才方面的有力優勢,更存在與行業基因、地方支持和一流學科三重因素之中。
原國家部屬高校的行業基因:奠定特色學科發展根基在國家關于“雙一流”建設的政策體系中,發展中國特色學科始終是核心導向之一。早在2015年發布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就提出: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強調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探索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之路。隨后,在第二輪“雙一流”建設中發布了《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建議》中,也明確:“堅持特色一流,扎根中國大地,深化內涵發展,彰顯優勢特色”。由此可見,“雙一流”建設中中國特色與世界一流始終并列作為建設核心,而這也是武漢紡織大學的優勢所在。
武漢紡織大學,作為原紡織工業部直屬高校,在相關學科領域具備60多年的深厚積淀。事實上,原部委直屬高校都與行業需求緊密相連,是為了適應相關行業的快速發展而設立,因此即便部委撤銷,下屬高校的“行業基因”也并未消失,其“學科—人才—平臺”方面的特色優勢依舊存在。以武漢紡織大學為例,該校的依托部委資源構建的國家級科研平臺集群,在劃歸地方后仍然保持了平臺體系的完整性和平臺資源的協同效應。2025年1月,該校牽頭建設了“紡織新材料與先進加工全國重點實驗室”正式通過科技重組認定,成為首個以“紡織”冠名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也是首個由湖北省屬高校牽頭組建獲批的國家級平臺。
除牽頭全國重點實驗室外,該校還建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中心、省級協同創新中心等省部級科研平臺20多個,形成了多層級、多梯度的科研支撐體系。而這也印證了原部委直屬高校的核心優勢:原紡織工業部直屬高校的歷史積淀,使其在服務國家戰略、對接產業需求、培育特色學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也在以“學科為王”的“雙一流”評選中更有勝算。
世界一流學科的硬核支撐:全球第三的學科影響力
正如前文所說:“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是“雙一流”建設的核心,在深厚的“行業基因”優勢下,武漢紡織大學的學科實力也同樣滿足“世界一流”的標準。在2024年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該校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位列世界第3,超越其他同類高校,成為湖北省屬高校中唯一上榜世界前10學科的高校。
值得一提的是,湖北省內眾多已經入選“雙一流”名單的高校,在世界前10學科數量上卻出現了掛零的情況,而這一現象也愈發能突顯出武紡行業基因的優勢下,特色學科的硬核實力。
這一學科排名的背后,標志著該學科在科研產出、國際合作、學術聲譽等核心指標上達到世界頂尖水平。這種國際認可度與“雙一流”建設強調的“扎根中國、對標世界”導向高度契合,為學校進入國家戰略視野提供了硬通貨。
地方支持力度升級:經費增長折射發展勢能據《關于加快推進省屬高校一流學科建設若干措施》,確定了武漢科技大學、武漢紡織大學等11所高校11個學科為省屬高校一流學科建設學科(4個重點學科,7個培育學科),每年安排1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省屬高校一流學科建設。
近年來,武紡辦學經費不斷上漲,彰顯了湖北省的支持力度。據湖北省2025年度預算經費情況,該校的辦學經費為15.72億,2024年為13.37億,兩年增加比例為17.58%。自2023年開始,該校的辦學經費就保持超10%的增幅,足以證明湖北省為了推動其“雙一流”增選提供了堅實的財政支撐。充足的辦學經費是高校發展的重要保障,經費的多少體現了高校受支持的力度,也一定程度反映了高校的潛力,這一點在高校推進“雙一流”建設的進程中,效果更為顯著。
得益于湖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武漢紡織大學除了在平臺建設上成果顯著,在人才引進和成果產出上也有“關鍵突破”。比如,在該校“紡織科技館”內,由學校研制的由學校研制的嫦娥五號“織物版”、嫦娥六號“石頭版”同款月面國旗,不僅是該校科研成果躍升“國家名片”的代表作,更是該校“紡織+”多學科交叉融合取得聚合效應的生動見證。月面國旗項目攻克了玄武巖纖維斷裂強度、極端溫差穩定性、色彩固著等三大難點,是武漢紡織大學研究能力的集中體現。在攻克“卡脖子”技術的同時,其科研轉化正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滲透人民生活。應用于安踏運動鞋的玄武巖纖維,使其具備更高強度和更輕重量,預計今年下半年量產;“為煙囪戴口罩”的高效過濾材料項目實現千萬級專利轉讓,應用于火電、鋼鐵等高排放場景;可穿戴感應紡織品、止血纖維織物、人造血管材料等正進入臨床或中試階段……
在湖北省“雙一流”建設政策的強勁驅動下,武漢紡織大學正以經費投入與科研產出的良性循環,為“雙一流”入選持續增加籌碼。武漢紡織大學的“雙一流”增選競爭力,本質是以原部委直屬高校的行業基因構建學科壁壘,以地方政府的資源投入強化發展動能,以世界一流的學科排名證明實力水準。在第三輪“雙一流”評選強調“服務國家戰略、突出學科特色”的背景下,該校在紡織領域的技術突破以及國際學科排名的顯著提升,使其成為增選周期中不可忽視的熱門候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