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塔斯社消息,6月29日清晨,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通過全國電視講話鄭重宣布:
“騷亂已經平息,塞爾維亞贏了。”
這句話很短,但分量極重。
前一晚,貝爾格萊德街頭突發大規模暴力沖突,組織者打著“民主”“自由”的旗號,號稱和平抗議,實則打砸媒體、沖擊國會、挑動警民對立。
當局果斷出手,未做過多遲疑,短時間內控制局勢,避免事態進一步失控,恢復首都秩序。
這場沖突,表面看是街頭問題,骨子里卻是一次塞爾維亞國家穩定與外部干預之間的交鋒。
正如武契奇在講話中所說:“某些外部勢力試圖通過街頭政治,瓦解我們的國家主權。”
是的,這不是第一次。
這又一次提醒了整個世界:所謂“騷亂”,從來都不只是民眾情緒失控那么簡單,更可能是“顏色革命”的前奏,是另一場地緣政治的投石問路。
(二)
我們為什么說這一次事件值得高度警惕?
因為現在的塞爾維亞,正站在關鍵戰略十字路口。
一邊是歐盟不緊不慢的入盟承諾,一邊是美國強行輸出的“民主模板”;
一邊是與中國、俄羅斯日益密切的合作關系,一邊是西方媒體不斷地“警告”與“施壓”。
就在騷亂發生的幾天前,西方媒體還在渲染“塞爾維亞政權不透明”“武契奇親中親俄”“塞爾維亞民主倒退”。
結果話音未落,貝爾格萊德就爆發了騷亂——這熟悉的“劇本”,全世界都不陌生:
- 烏克蘭2014年就是這么“變天”的;
- 格魯吉亞、吉爾吉斯、亞美尼亞、哈薩克斯坦都吃過類似的苦;
- 現在,輪到塞爾維亞了?
但顯然,武契奇沒有讓他們得逞。
第一時間出動警力、穩控局勢;
第一時間向全國發聲、統一民心;
第一時間警告外部勢力:別打塞爾維亞主意。
這樣的反應,不是恐慌,而是成熟國家機器的自我免疫機制。
(三)
這場危機有三點值得深思。
第一,塞爾維亞不是別人想攪就能攪的棋盤。
這個國家雖然不大,卻是巴爾干地區的關鍵節點,中東歐戰略支點。
過去幾年,中塞合作碩果累累。
中國高鐵、基礎設施、疫苗、汽車產業、數字項目,正在全面布局塞爾維亞;
武契奇本人也多次表態:中塞關系處于歷史最好時期,“中國從未欺負我們,只是合作、共贏、尊重。”
這種不帶附加條件的合作模式,自然不被西方歡迎——他們更習慣“援助+改政體”“合作+換外交”。
所以他們才要制造混亂,尋找破口。
這次失敗后,外界應該明白一件事:塞爾維亞早不是那個可以隨意操控的“候選國”了。
第二,武契奇正在成為中東歐地區抗干預的樣板。
這位被西方媒體長期污蔑為“強人”的總統,其實一直用行動說明:我們有選擇的自由,不做誰的附庸。
外交上,他與中國保持密切合作,是歐洲首個引入中國疫苗的國家領導人;
對內,他主張國家穩定壓倒一切,哪怕背負壓力,也要守住法治底線。
過去曾有不少國家領導人,在騷亂爆發后選擇“妥協”“退讓”甚至直接下臺,換來的卻是國家更大的失控。
但武契奇明白:如果領導人連動蕩都怕,那國家將永遠沒有主權。
這一次,他頂住了,贏得的是時間,更是人民對政府的信任感。
第三,中國需要更多像塞爾維亞這樣的朋友。
現在的國際格局正在重構。
一方面是中國推動的真正合作秩序,講平等、講共贏、講尊重;
一方面是西方舊體系的掙扎,仍舊靠操縱民意、發動沖突、收割動蕩。
而站在關鍵節點的中東歐國家,需要做出選擇。
這次騷亂平定,武契奇用行動告訴所有人:
塞爾維亞不會成為新一輪“顏色革命”的犧牲品;
也不會因為外界壓力而放棄自主發展道路;
更不會在中美歐博弈中,做那個搖擺不定的墻頭草。
最后再說幾句:
一場看似普通的貝爾格萊德騷亂,背后藏著的是大國博弈、制度競爭、地緣對抗的深層次角力。
武契奇贏了,贏的不只是街頭的平靜,更是一種獨立自主的尊嚴。
而塞爾維亞挺住了,說明一個道理正在被越來越多國家接受:
穩定,才是發展的前提;尊重,才是合作的基礎。
也許這就是中塞關系被珍視的原因;
也是“顏色革命”在貝爾格萊德又一次失敗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