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豐田公布全球銷量,以超過95萬的數據,遙遙領先。
沒錯,這個在國內幾乎已經被一些人踩在腳底下的車企,全球銷量單月接近100萬,部分地區呈上浮狀態。
看似不合理的背后,其實充斥著現實主義。
按照平均每個月95萬的全球銷量來分析,今年豐田的全球銷量依然是1100萬+,典型的頭部選手,有意思的是,豐田的這種銷量背后,在國內呈現“水土不服”的情況。
一個是,國內的豐田這兩年不增反降,但這對豐田的全球銷量沒有直接影響,甚至在其他地區,豐田的銷量反而愈發強勢。
另一個,國內轟轟烈烈的電動化紅利,其實豐田一口沒吃到,但同樣沒有影響到豐田的全球化發展策略。
為什么?
魏建軍說過一句話,叫“產銷地一體”非常重要,就是在哪里生產,就在哪里銷售,豐田的“產銷地一體”非常強,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工廠布局。
北美有自己的研發中心、工廠,銷售體系也都很完善,歐洲、中東、亞洲等地區同樣如此,“產銷地一體”的優勢就是能借助當地的產能、營銷文化方式,來用最快的方式、最低的成本銷售車輛。
其實魏建軍說的非常對,全球的頂級車企,都是“產銷地一體”,包括但不限于大眾、通用等企業。
而且,豐田的策略很有借鑒性,就是不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在基礎盤不變的基礎上,做新的技術延展。
比如說在電動化、智能化的抉擇上,豐田的基本盤依然是自己的油車,畢竟全球更多的市場都需要油車,在做好基礎盤的基礎上,適當的、定向的推動電動化的發展。
很多人認為,沒有電車就是落后的技術。
電車和油車,屬于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向,有沒有電車都不影響豐田成為全球頂級企業,車輛的基本屬性就是穩定、耐用、夠安全,全世界的消費選擇說明了一件事兒:
豐田在全世界的口碑,都遠遠超過了其它車企,因為消費者在用真金白銀買單。
國內企業的核心已經大批量的向海外傾斜,這樣制定策略的原因,既是因為國內有很強的電動化補貼,電車有利潤可操作,另一個是海外市場的油車競爭太過于殘酷。
我們在內燃機、變速箱、邏輯匹配上無法和豐田、大眾正面抗衡,事實上我們的油車還遠遠不如外資企業。
但相比于油車,我們的電車技術比較完善,海外必然有一部分消費者需要電車,但問題是,這個認可的寬泛度是多少。
我們的出海,抓住的是海外沒有電車的機會市場,但問題也比較明顯,我們的油車出口壓力巨大。
能說服國內消費者買電車,原因是國內的電車有購置稅補貼、有全世界最便宜的電價,還有不限行的政策,大基建帶來的充電便利性同樣無人能敵。
這些優勢,海外一個都無法享受。
想要保證一臺車出色的續航、性能,能擺脫一切限制的內燃機無疑是最優解,其只需要加油即可,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油車都是最扎實的工具。
一個60L油箱的緊湊型轎車,續航能做到800km甚至更長,而且10年之后的穩定性依然非常高,這是電動化無法保證的優勢。
走向世界、持續走量的核心點,依然是車輛必要的動力架構,電動化的動力架構是電池、電機,油車的動力架構是變速箱、發動機。
豐田的千萬銷量背后,其實就是一點,做好了發動機,做好了品質和口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