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省地處西太平洋,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包括山地、湖泊、海濱風光,以及歷史文化景點。旅游業是當地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酒店業更是旅游經濟的支柱,為觀光客和商務旅客提供住宿、餐飲和會展服務。
2019年中國臺灣接待入境旅客約11.9百萬人次,創歷史新高;其后受疫情沖擊,2021年入境游客降至僅約14萬人次。隨著邊境解封,2023年入境游客回升至約649萬人次,約恢復至疫情前六成水平。這種旅客量的大幅波動直接影響酒店需求和經營表現。
2024年全年入境觀光客人數為6,954,067人次,較2023年增長了22.6%。主要客源地包括日本(16.8%)、中國香港(15.3%)、韓國(12.6%)、美國(8.3%)和菲律賓(6%)。
因為政策影響,中國大陸赴臺游客急劇減少,從2015年的400多萬到如今每年不到零頭的變化,中國大陸游客一度占赴臺游客的40%,對臺灣省旅游業影響重大。
圖1:2019-2023年中國臺灣入境觀光客人數(單位:百萬人次)。受疫情影響,2020-2021年旅客斷崖式下跌,2022年底逐步開放后呈現反彈。
酒店業在中國臺灣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一方面,觀光旅游對GDP的直接貢獻在疫情前約占2%左右。另一方面,酒店業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并帶動餐飲、零售等相關產業發展。
在主要都會區(如臺北、高雄),高檔酒店還是城市形象和商務活動的重要載體。整體而言,酒店業既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設施,也通過會議、展覽等方式助力區域經濟增長。
臺北圓山大飯店
歷史發展
中國臺灣省酒店產業的發展歷程可以追溯到日據時期和戰后初期。日據時代在臺北等城市已有近代旅館雛形;1949年后為接待美國駐軍和外賓,改建了臺北圓山大飯店等知名酒店。
20世紀60-80年代,臺灣經濟騰飛帶動國內商務及觀光需求,國際連鎖品牌開始進駐,例如臺北希爾頓酒店于1960年代開業,臺北喜來登大飯店于1981年開幕,標志著現代酒店管理模式的引入。
中國大陸游客赴臺人數變化
90年代后,兩岸交流趨于開放,觀光客源擴展。2008年起大陸游客赴臺觀光政策松綁,大批大陸觀光團進入,推動各地尤其風景區飯店投資熱潮。2015年起臺灣年入境游客突破千萬,2019年達1180萬人次。
酒店業在不同階段也經歷挑戰和轉折:例如2003年的SARS疫情一度重創入住率;2016年起大陸客人數因兩岸關系波動而減少,但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吸引東南亞游客以彌補空缺。
2019新冠疫情是最近的一次重大沖擊,2020-2021年間入境市場幾近停擺,酒店入住率跌破40%。部分老牌大型酒店不得不歇業或轉型:例如臺北老字號國賓飯店、圓山大飯店等在疫情期間相繼關閉以進行都市更新改造。
截至2022年底,全臺酒店總數降至3,444家,比2020年減少了72家,客房數凈減1,563間。這些變化反映出臺灣酒店業在歷次沖擊中的韌性與調整能力:在市場低迷期縮減供給、汰換老舊產能,在環境轉好時又有新資金入場籌建飯店。
2022年后,隨著疫情緩解,多家開發商和本土業者重拾對旅游市場的信心,積極布局新酒店項目,進入新一輪發展周期。
市場現狀與規模
供給規模:截至2023年底,中國臺灣省酒店業保持相當規模的供給。除了前述3,444家登記酒店(含國際觀光旅館及一般旅館)外,還有大量民宿提供補充。
臺灣省當地部門統計顯示,2023年上半年全臺共有14,581家旅宿業者,其中觀光旅館117家、一般旅館3,325家、民宿11,139家。
與2019年同期相比,旅宿業者總數增加了2,171家,主要增長來自民宿數量大幅上升(較2019年增加約2,246家),反映疫情期間游客偏好小型、非都會區住宿的趨勢。
相反,高端觀光旅館的數量較2019年減少了11家,一定程度上因為部分老舊飯店辦理都市更新退出市場。一般中小型旅館的家數則基本持平,略有減少。由此可見,目前臺灣旅宿市場的結構中,民宿占據多數,酒店(尤其大型觀光飯店)占比相對下降。
圖2:2019年 vs 2023年臺灣省各類型旅宿業者數量。可見近年民宿數量激增,而觀光旅館與一般旅館數量變化不大甚至略有減少。
市場需求與業績:2022年下半年起隨著邊境開放,酒店業主要指標大幅回升。2022年國際旅客入住大幅增加,觀光旅館平均住房率從2021年的34%回升至48.6%。
到2023年,全行業住宿需求接近疫情前水平:2023年上半年旅宿業累計接待住房人次達3,808萬,幾乎追平2019年同期的3,877萬人次。其中本地旅客仍是主體(占約82%,且較2019年同期增加715萬人次)。
這表明本地旅游熱度在后疫情時代保持強勁,為酒店業提供了支撐。隨著國際旅客回流,酒店入住率進一步提升:據統計2023年全年臺灣省酒店平均住房率約在50%左右。然而,相較疫情前六七成的水平仍有差距。
2024年上半年,由于出境旅游分流等因素,酒店入住率略有下滑至約47.3%??傮w而言,目前全行業入住率在五成上下波動。下圖顯示了臺灣省近年酒店平均入住率的趨勢變化:
圖3:臺灣省酒店平均住房率趨勢(2019-2024年)。2019年住房率約七成,2020-21年疫情沖擊下跌至40%以下,2022年起逐步復蘇接近五成。
酒店的平均房價也經歷了明顯波動。2020-2021年由于高端客源減少,部分業者降價以拉動本地客,平均房價一度下降;但2022年后隨著需求回暖和通脹影響,房價快速上揚。
2023年全臺酒店每房晚平均價格約為2,995新臺幣,比2022年略降1.17%。高檔觀光旅館的房價漲幅更為顯著:2023年觀光旅館平均房價達到4,618元新臺幣,較2022年上漲約14%。
民宿價格相對穩定,2023年均價約2,509元,僅比上年微降4%。房價變化受到供需及成本雙重影響:一方面2022-2023年酒店業趁需求反彈上調價格(2019年觀光飯店均價僅3,756元,到2024年已達4,531元,增長20.6%);
另一方面,人力、能源等運營成本上升也推高了房價。不過進入2024年,隨著國內游熱潮減退,平均房價出現小幅回調。
營收與收益:在客房收入和餐飲等多元業務帶動下,臺灣省酒店業總體營收已恢復甚至超過疫前水平。2023年上半年旅宿業總營業額約848.4億元新臺幣,較2019年同期高出11.1%。
其中一般旅館業上半年營收516億元,較2019年同期大增17.3%;觀光旅館業上半年營收284億元,略低于2019年同期的295.2億元(-3.8%)。觀光旅館收入仍未完全恢復,部分原因是高端飯店家數減少所致。
相反,中小旅館及民宿受惠于國內游,營收已全面超越疫前。每房收益(RevPAR)方面,2023年臺灣省觀光旅館業RevPAR約提升至2763元,較2019年水平高出9.3%。
這一方面得益于房價攀升,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市場韌性。需要注意的是,各地區業者表現分化:2024年多數飯店的RevPAR因住房率或房價下滑而略有下降,但部分高端酒店(如寒舍艾美、日月潭云品等)仍實現同比增長。
展望全年,隨著國際游客增多,預計2023年全臺酒店業營收將繼續增長。根據臺灣觀光主管部門數據,2023年全年入境游客消費總額已達144億美元,恢復至疫情前近六成。若能進一步提高人均消費和停留天數,酒店業收益有望持續上揚。
主要酒店類型與連鎖品牌
臺灣省酒店業按定位和經營模式可分為高端觀光飯店、一般商務/觀光旅館,以及特色民宿等類型。
觀光旅館(Tourist Hotel)通常指經本地政務機構評鑒的星級飯店,多為四五星級,客房規模較大,面向國際旅客或高端商務客群。
一般旅館則涵蓋中小型商務酒店、旅店和汽車旅館等,由各縣市地方主管部門許可管理,定位從平價經濟型到中檔不等。
民宿(B&B)指小型家庭式旅館,房間數有限,多散布于風景區或離島鄉鎮,提供本地特色體驗。在數量上,民宿如今占據旅宿業者總數的約76%(11139家),一般旅館約占23%(3325家),而觀光旅館僅占不到1%。
民宿已成為臺灣省住宿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離島及鄉村地區提供了酒店之外的選擇。然而從接待人次和營收來看,觀光飯店和大型旅館仍貢獻主要份額,特別是在都會區和熱門景區。
本土連鎖品牌:臺灣省孕育出一批知名本土酒店集團和品牌。最具代表性的如晶華國際酒店集團(FIH Regent Group),旗下擁有臺北晶華酒店(Regent Taipei)這類國際五星,以及自創的捷絲旅(Just Sleep)連鎖品牌,布局高端和中檔市場。
臺北晶華酒店
晶華集團積極多品牌發展,近年更將據點拓展到日本大阪等海外市場。另一老字號國賓飯店集團曾在臺北、高雄、新竹運營多家高檔酒店,但臺北與高雄國賓已于2020年代因改建而歇業。
福華(Howard)酒店集團在臺北、臺中等地經營福華飯店系列,以商務旅客為主。悅棧(LDC)酒店集團則專注精品酒店,如君品酒店等。寒舍集團與遠東香格里拉集團等也在臺灣省高端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臺北君品酒店
另外,中檔市場上有福泰(FORTé)、康橋(Kindness)等本土連鎖,提供區域性平價旅館服務。民宿領域則以分散經營為主,近年也出現如星級民宿聯盟等品牌化趨勢。
國際連鎖品牌:臺灣省酒店市場吸引了眾多國際知名酒店集團進入。以規模計,萬豪國際(Marriott)目前是臺灣最大的國際酒店運營商,已運營超過7,000間客房,并有逾4,000間客房在籌建中。
萬豪旗下已有W酒店、萬豪、喜來登、雅樂軒、萬怡等多個品牌布局臺北及主要城市。洲際酒店集團(IHG)近年來通過收購晶華取得Regent品牌,并引入了華邑、Hotel Indigo、金普頓(Kimpton)等,IHG在臺現有數千房規模,規劃中新客房超1,000間。
凱悅集團(Hyatt)長期深耕臺灣,經營臺北君悅酒店,未來幾年將新增臺北柏悅(Park Hyatt)和安達仕(Andaz)等頂級奢華品牌。
希爾頓酒店集團(Hilton)自2018年重返臺灣省市場(如臺北新板希爾頓),也在尋求擴張版圖。
雅高酒店集團(Accor)已在臺灣省運營Novotel(桃園機場)、美居、宜必思等,并有意發展更多據點。香格里拉酒店集團(Shangri-La)則通過與遠東集團合作,在臺北、臺南經營遠東香格里拉飯店。
日本酒店集團同樣看好臺灣省市場,例如西武集團計劃將旗下王子大飯店(Prince Hotel)引入臺北;JR九州旗下妮斯特(Nishitetsu)Solaria飯店于2023年進駐臺北西門商圈。
此外,一批全球頂級奢華品牌正首次進入臺灣省:包括新加坡Capella,德國凱賓斯基(Kempinski)(預計2027年)等。這些新項目體現出國際業者對臺灣高端旅游市場前景的信心。
國際酒店集團的進入多以管理合約或特許加盟形式,與本地業者合作。當前臺灣省約有3.8萬間品牌酒店客房歸屬主要國際連鎖,未來五年內預計新增逾1萬間??梢灶A見,國際品牌在臺灣省酒店版圖中的占比將進一步上升。下表總結了臺灣省主要城市的國際連鎖布局情況:
臺北市國際化程度最高,匯聚萬豪、香格里拉、凱悅、IHG等幾乎所有主流品牌。既有老牌五星(晶華、圓山、君悅等),也有新銳奢華(W酒店、文華東方)。2023-2025年間臺北預計新增10家酒店(共2,512間客房),其中包含柏悅、安達仕、四季等重量級項目。
高雄市:作為臺灣省南部的商業中心,近年來吸引國際品牌進駐,如2021年開業的高雄洲際酒店(InterContinental)和萬豪酒店。當地原有的漢來大飯店、高雄國賓等品牌在地經營多年。高雄港區大型會展場館的落成也帶動會展型飯店的發展。
高雄漢來大飯店
臺中市:是臺灣省中部的核心城市,擁有林酒店、日月千禧等本土高端酒店。未來兩年將迎來Andaz安達仕和JW萬豪等國際品牌進駐七期重劃區,為臺中增添超五星級供給。
其他地區:臺南市有香格里拉遠東、硼島上島等高檔酒店;花東地區以度假型飯店為主,如花蓮的瑞穗天合、臺東的知本老爺等。本島離島(金門、澎湖、馬祖)目前以民宿和少數觀光飯店為主,未來不排除引入國際度假品牌。
政策與法規
臺灣省酒店產業的發展與政府政策和法規環境密切相關。首先,在行業準入與分類方面,依據《發展觀光條例》等內容,臺灣省將旅宿業分為觀光旅館業、一般旅館業和民宿業三大類,并實施分類管理。
觀光旅館須取得當地主管部門評鑒許可,多為大型星級飯店;一般旅館由地方主管部門觀光部門核準登記;民宿則遵循《民宿管理辦法》,要求業主取得當地政府登記證。政府通過這套分類體系保障不同類型住宿的安全與服務質量。
土地使用與建設政策方面,臺灣省各縣市針對旅館用地有一定規劃和限制。一般而言,飯店須興建在商業區或特定觀光旅館區用地上,一些都市更新和都會計劃也為新建酒店提供容積獎勵。
例如臺北市曾在信義計劃區預留酒店用地,引進國際品牌進駐。近年有多家老飯店透過都市更新獲得改建,如國泰人壽持有的中華大樓改建引進日本Solaria西鐵飯店。
政府也鼓勵老舊旅館更新改造,通過簡化審核及稅費減免等措施,提升整體住宿硬件水平。同時,為保護住宅社區安寧,各地政府對民宿和日租套房經營地點有所限制(如都市住宅區禁設未登記旅館)。
外資準入方面,臺灣省對外商投資酒店業并無嚴格限制,歷年來喜來登、香格里拉等都是由外資或僑資企業投資興建并委托管理。只是在涉及中國大陸資本時,因兩岸關系及法令限制,需要取得經濟部門許可。
目前中國大陸資金直接投資中國臺灣旅館業案例很少,主要以中國香港、新加坡等第三地公司名義合作為主。此外,當地鼓勵國際酒店管理集團來臺,以提升服務水準和國際能見度。比如Hilton、Four Seasons等重返臺灣市場,都獲得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財稅與補貼政策:當地為扶持觀光產業,針對旅宿業者推出過多項獎勵措施。疫情期間,本地主管機關提供紓困補助和貸款,協助旅館渡過停業難關。隨著旅游復蘇,2023年本地主管部門修訂了《獎勵旅宿業品質提升補助要點》,鼓勵業者投入智慧化、無障礙和服務品質提升,對符合條件的飯店給予資金補貼。
另外,為振興島內旅游,自2020年以來連續多輪實施“國民旅游補助”,消費者入住合法旅宿可享補助,有效提高淡季住房率。2023年當地主管部門推出“觀光100熱點”計劃聯合各縣市行銷,在提升觀光人次的同時,也間接利好住宿業。
監管與行業組織:在監管方面,臺灣省通過定期的旅館星級評鑒和不定期檢查,維護住宿業品質。主管部門每年發布觀光旅館營運統計,公布各飯店平均住房率、房價、營收等數據,促進行業信息透明。
旅宿業者需遵守消費者保護、消防安全、衛生防疫等法規標準。如近年來打擊未登記非法日租套房也是監管重點之一,2023年前三季度查處非法營業旅宿1509家次。
行業協會如臺灣省觀光旅館公會、旅館商業同業公會等則在協助政府推廣、規范自律方面發揮作用,也會向政府建言政策調整。臺灣省酒店業政策環境以促進品質和安全為主軸,并通過財稅激勵引導產業升級和區域均衡發展。
代表性城市與酒店概況
臺灣省各主要城市的酒店業各具特色,既反映當地市場需求,也體現不同的發展重點。以下簡要介紹臺北、高雄、臺中三地的酒店布局:
臺北市:作為臺灣省的首善之區和商務中心,臺北擁有全臺最密集和多元的酒店陣容。高端國際觀光旅館多集中于市中心及信義計劃區,例如臺北君悅、W臺北、文華東方、遠東香格里拉等五星級酒店林立,服務國際商務和會展客群。
臺北也是本土頂級酒店的大本營,如擁有百年歷史風華的圓山大飯店、由老牌企業經營的臺北寒舍艾美酒店等。根據統計,臺北市在2019年擁有觀光旅館40余家、客房逾1.3萬間,約占全臺觀光飯店供給的三分之一。
疫情期間臺北高端酒店受沖擊最大,入住率一度不到兩成;但2022年后隨邊境開放反彈迅猛。展望未來,臺北仍是國際品牌青睞的市場,未來幾年將新增如臺北柏悅、臺北安達仕(均位于臺北天際塔,56層高的地標建筑)等超奢華酒店。這些新開業將進一步鞏固臺北作為世界級都會旅游目的地的地位。
高雄市:高雄是臺灣省南部的港口都市和工業中心,酒店業以滿足商務差旅和會議展覽需求為主。當地老牌五星酒店漢來大飯店(Grand Hi-Lai)是地標性建筑,擁有540間客房和大型購物中心,在觀光和商務市場兼具吸引力。
此外,高雄的酒店格局近年來推陳出新:2021年高雄萬豪酒店開業,提供700余間客房成為臺灣省南部規模最大的國際酒店之一;同年高雄洲際酒店也在亞洲新灣區亮相,引入IHG高端品牌。
高雄的觀光旅館過去以本地品牌為主(國賓、高雄中心等),現在萬豪、洲際等國際營運商的進入提高了服務水準。2022年全市觀光飯店平均住房率約五成上下,與全臺平均相近;但因旅游市場重心北偏,高雄部分高檔酒店曾出現供過于求的狀況,業者多通過加強婚宴、展演活動來提升收益。
高雄市地方亦積極營銷會展經濟,如設立高雄展覽館,吸引國際會議,這將帶動會議型酒店的發展。所以,高雄酒店業正朝多元化、國際化方向邁進,以匹配其作為國際港灣城市的定位。
臺中市:臺中是臺灣省中部的商業和文化中心,氣候宜人且交通便利,吸引不少國內旅游及會展活動。臺中酒店市場過去以本土中高檔品牌為主,例如裕元花園酒店(日月千禧)、長榮桂冠酒店、臺中金典酒店等,主要服務商務客人和周邊觀光客群。
近年來臺中市地方推動七期重劃區發展,高端酒店也在此聚集。2020年開幕的林酒店The LIN由邁麗國際連鎖經營,定位豪華五星級。2023-2025年,臺中將迎來安達仕酒店和JW萬豪酒店兩大全新國際品牌進駐七期區域。
這兩家酒店均屬超高樓綜合體的一部分(與購物中心、辦公樓結合),將顯著提升臺中頂級酒店的供給。臺中的觀光旅館住房率在疫情前約六成,2022年約回升至五成左右。
隨著高鐵帶動區域旅游和國際活動增加,臺中酒店業有望取得更高增長。目前臺中市也在積極爭取國際觀光客,包括舉辦花博、爵士音樂節等活動拉動住宿需求。整體看,臺中酒店業正從以本土品牌為主,逐步邁向國際與本土并存的新局面。
酒店投資模式與機會
臺灣省酒店行業的投資具有多樣化模式,包括地產開發、自主經營、委托管理、以及資產證券化等。在近年旅游業的帶動下,多元投資者進入酒店領域,尋求長期穩定收益。
開發與持有:傳統上,不少臺灣省高端酒店由大型財團或保險公司投資興建并長期持有,以獲取穩定租金和資產升值。例如由國泰人壽興建的臺北國泰萬怡酒店,富邦集團投資的臺北文華東方等,均體現了機構資金對酒店物業的配置偏好。
這些投資者看重酒店不動產的長期價值,將其作為投資組合的一部分。然而自疫情后,不動產業者趨于謹慎,一些開發商開始調整策略。據報導,由于住宅市場降溫,一些建商轉而收購汽車旅館等小型物業以擴大土地儲備,用于后續轉型開發。這也說明酒店物業被視為潛在的重建機會。
委托管理與品牌輸出:許多本地業者選擇引入國際酒店品牌進行委托管理。這種模式下,產權由臺方持有,運營由國際集團負責,投資者支付管理費獲取品牌和管理優勢。
例如寒舍集團與萬豪合作引入喜來登和萬怡品牌,即采用了此類模式。這種輕資產合作模式降低了本土業者的營運風險,也為國際品牌提供拓展渠道。
近年來國際軟品牌(如Design Hotels等)也開始在臺灣出現,本土精品酒店可加入聯盟獲取營銷渠道。在中小型旅館領域,連鎖加盟也逐漸流行,一些業者通過統一品牌(如某些商務旅館連鎖)擴大規模,以提高采購和預訂平臺議價能力。
收益結構:臺灣酒店的收益來源中,餐飲與宴會業務占相當比重。許多五星級飯店的餐飲收入甚至超過客房收入。如臺北晶華酒店2024年餐飲營收占比達63.4%,旗下麗晶精品商場亦實現75億元年營收。
可見通過附屬餐飲、零售等提高坪效,是投資者提升收益的重要手段。對于度假型酒店,婚宴、溫泉Spa等也是主要收益來源。投資人在評估酒店項目時,一般關注客房平均房價、入住率以及RevPAR,以判斷盈利能力。
以當前水平看,大型觀光飯店要實現盈虧平衡通常需要至少50-60%的入住率。然而2023年不少地區住宿率尚未達此水平,尤其東部花蓮受地震影響酒店入住率僅34.4%,遠低于損益兩平點。因此,在地理位置和市場需求評估上,投資者趨向謹慎,首選商務需求旺盛或景點集中的區域下手。
投資回報與周期:酒店屬于重資產投資,建設成本高、回報周期長。以臺灣省情況,興建每間五星級客房的成本可能高達數百萬新臺幣,通常需要8-12年以上才能回收投資。
近年來由于觀光市場前景看好,投資者風險偏好上升,出現了一些新的投資機會。例如,不動產投資信托(REITs)被用于酒店資產證券化,以提前變現回報。國泰一號REIT曾于2006年收購三家飯店物業,是臺灣省首檔酒店REITs嘗試。
2023年該基金完成臺北中華大樓都市更新,引入Solaria西鐵飯店運營,成功為投資人創造了穩定收益。未來,如果立法環境允許,更多酒店資產證券化將有助于改善業者資金流動性。
國際品牌透過策略聯盟或投資基金進入臺灣省市場,也為酒店資產提供退出渠道。例如2020年臺北日勝生加賀屋溫泉飯店引入日本經營團隊,部分股權出讓,即是跨國并購合作的案例。
臺灣省酒店投資正朝著多元資金來源和靈活運營模式方向發展,從早年的家族實業獨資,轉向地產商、保險資金融資以及國際并購等新模式。
新機遇領域:當前行業關注的投資機遇還包括:
1)旅宿+地產綜合開發:將酒店與購物中心、辦公樓合建,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如臺北南山廣場就包含君悅酒店與辦公商場的綜合體。
2)特色精品與文化酒店:瞄準高質客群,小規模高利潤,如改造歷史建筑為文創旅館。
3)長租公寓/服務式公寓:滿足商務長住需求,臺灣此領域剛起步,有較大增長潛力。4)智慧酒店:引入AI和自助服務技術的酒店減少人力成本,提高利潤率,也是投資人新的關注點。
發展趨勢預測
展望未來,中國臺灣省酒店產業將順應后疫情時代的新趨勢,呈現以下發展動向:
(1) 市場全面復蘇與結構優化:隨著國際旅游的恢復,預期2024-2025年入境旅客有望進一步增長。
2024年當地計劃原先目標迎接1200萬外國旅客,但2024年實際可能僅達785萬人。若兩岸關系緩和、陸客團隊游重新開放,臺灣省每年入境人數有潛力重返千萬規模甚至超越2019年紀錄。這將為酒店業注入大量需求。
但另一方面,國內旅游熱度在解封后有所回落,不少民眾傾向出境游導致本地房價和住房率下滑。因此未來兩年臺灣省酒店市場將由國際旅客接棒驅動,客源結構更趨多元化(東南亞、歐美等市場占比提升)。
產業布局也將相應調整,過去過度依賴陸客的飯店將面臨轉型,通過提升品質以吸引高消費客層。臺灣省酒店業2025年前后可望實現供需新平衡,市場規模超越疫前水平。
但正如業內人士警告的,當前本地旅宿供給(特別是民宿)增長過快,若無相應需求支撐,部分地區可能出現供過于求和價格戰,行業可能經歷一次“硬著陸”的洗牌。
(2) 新增供給與品牌競爭:未來幾年是臺灣省酒店新項目密集落成期。除了前文提及的臺北、臺中新開業,高雄等地也有新飯店規劃。
根據Savills研究,2023-2025年全臺預計新增約28家酒店、5,600間客房,其中約半數將加盟國際連鎖品牌。國際品牌競相擴張將帶來更激烈的市場競爭:萬豪、希爾頓等將爭取更多管理合約,本土集團也會推出副牌搶占細分市場。對于消費者而言,這是利好——更多元的選擇和更優的服務品質。
但對業者而言,供給增多將壓低整體住房率和房價,特別是在觀光需求成長有限的情況下。目前數據顯示2024年全臺酒店平均住房率較2023年略降(50.44%對比50.86%)、平均房價也小幅下調。未來一段時間行業可能進入消化新增供給的階段,部分經營不善或差異化不足的旅館將面臨被淘汰或并購整合的命運。
(3) 智慧化與服務升級:科技進步將深刻影響酒店運營模式。臺灣省酒店正逐步應用AI和物聯網技術提升效率,如機器人送物、無人前臺、自助入住/退房終端等在新開業飯店中日趨常見。
一些飯店推出手機App作為“虛擬管家”,提供聊天機器人客服、智能訂房與本地導覽服務。未來AI還可用于動態房價調整、客需預測、能耗管理等,幫助酒店降低成本、提升收益。
此外,5G與高速寬帶的普及也利于酒店為客人提供更佳的數字體驗(如客房語音助手、AR/VR觀光導覽)??梢灶A見,“智慧酒店”將在臺灣省逐漸從概念走向現實,這既符合年輕世代旅客的偏好,也部分緩解人力短缺問題。
不過人工服務在高端酒店中仍不可或缺,因此智慧化將是輔助而非替代,關鍵在于提升顧客滿意度與個性化體驗。有關部門亦鼓勵業者導入智慧系統,并將其作為星級評鑒和補助的參考指標??梢哉f,科技賦能將成為臺灣酒店業未來競爭力的重要來源。
(4) 可持續與綠色轉型:ESG浪潮下,綠色環保已成為全球酒店業趨勢,臺灣亦不例外。越來越多飯店投入節能減碳、減塑減廢的行動:如臺北君悅全面更換節能設備并采購本地食材,顯著減少碳足跡;
晶華酒店集團導入智慧能源管理系統,推行“無塑”會議和剩食再利用計劃,成為EarthCheck永續旅游認證組織在臺首位成員。位于日月潭的云品溫泉酒店則是全臺首家獲得GSTC國際永續認證的五星級飯店。
高雄洲際酒店亦取得IHG綠色參與計劃一級認證和金級環保旅館標章。未來,當地政府可能制定更嚴格的旅宿業碳排放標準,并通過綠色旅館標章等推動業界升級。目前臺灣省已有超過百家業者獲得環保旅館認證。隨著全球旅客對可持續旅行的重視,綠色轉型不僅是社會責任,更將成為酒店爭取客源的賣點和獲得政策支持的條件。
(5) 產品創新與多元發展:為迎合新生代和后疫情時代的消費心理,臺灣酒店業將積極創新產品和服務。預計將出現更多主題型酒店(如藝術、動漫、音樂主題),提供沉浸式體驗吸引年輕客群。
長短租結合也是趨勢之一,一些商務飯店可能拿出樓層改裝服務式公寓,滿足居住+辦公的混合需求。此外,“酒店+X”跨界模式將更為普遍:酒店結合文創展覽、在地文化工作坊、美食廚藝教室等,打造旅客深度體驗。
民宿和小型旅館則會與社區、農業等結合,推出例如“農宿”“生態旅館”等新概念,順應深度旅游、慢旅行的潮流。業界也在挖掘本地市場的新需求,比如寵物友善酒店、醫療養生主題度假村等都是可預見的方向。
主管部門方面,通過觀光圈計劃等方式,鼓勵業者開發在地特色行程,提升旅宿軟實力??梢灶A期,未來臺灣省酒店將呈現業態多元、風格各異的局面,以滿足游客不斷變化的喜好。
中國臺灣省酒店產業在經歷疫情震蕩后正邁入復蘇與轉型期。盡管短期內面臨旅客回流不及預期、供給增長帶來競爭等挑戰,長期來看,憑借深厚的旅游資源和業者主動求變,臺灣省酒店業有望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政策支持和市場力量的雙重推動下,業界將朝著更高品質、智能環保和多元創新的方向前進,繼續在兩岸及亞太區域的觀光版圖中扮演重要角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