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已走過輝煌的104年。歷史長河滾滾向前,回首往昔歲月,中華兒女英勇拼搏,共鑄民族輝煌,讓中國再次傲立于世界舞臺。在這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里,藝術作品以其獨特魅力,承載著深沉的愛國情懷,成為銘記建黨歷程的珍貴財富。
眾多藝術家心懷家國,周令釗的《五四運動》呈現青年學子英勇抗爭之景,何紅舟、黃發祥的《啟航——中共一大會議》定格歷史時刻;劉春華的《毛主席去安源》深情刻畫領袖英明堅毅,黃胄的《井岡山第一面紅旗》激昂抒發革命豪情。
這些經典作品,有的古樸典雅,真實還原歷史場景;有的借物抒情,寄托深厚情感;有的中西融合,展現文化交融魅力;有的勇于創新,探索藝術新高度。
在紅色題材創作中,老一輩藝術家滿懷熱血與深情。這些作品不僅是對歷史的追憶緬懷,更是對未來的期許展望。
這些紅色題材作品見證中華民族從屈辱走向復興的艱難歷程,凝聚無數先烈的英勇奮斗與無私付出。這些作品將永遠激勵后人銘記歷史、珍惜和平、奮勇前行!
紅色經典作品
胡偉《陳獨秀與<新青年>》中國畫 2009年
欲“救中國、建共和,首先得進行思想革命”。陳獨秀、李大釗、魯迅、毛澤東、瞿秋白……他們的文章,醍醐灌頂、振聾發聵。當今中國青年,你們可還記得那份激昂情懷與熱血書寫?
周令釗《五四運動》油畫 1951年
“國土不可斷送、人民不可低頭。”“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青春虛度無所成,白首銜悲亦何及。”“立志而圣則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少年強則中國強,中國青年們,奮力前行,加油!
文國璋《我認的主義一定是不變了》版畫 1978年
20世紀20年代初,周恩來、鄧小平等熱血青年赴法勤工儉學,于海外汲取先進思想,積累革命斗爭經驗,終成推動中國革命進程的重要力量。“無論到哪里,不要忘了我們的約定,去創造一個吃得飽、穿得暖的中華。”
顏文樑《南湖》油畫 1964年
何紅舟、黃發祥《啟航——中共一大會議》油畫 2009年
嘉興南湖的這條小小的紅船啊,你承載的豈止是來自各省的代表。你是黑暗中的一道光,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發出的第一聲吶喊!
劉春華《毛主席去安源》油畫 1967年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侯一民《劉少奇和安源礦工》油畫 1961年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1922年1月香港海員罷工為起點,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罷工為終點,掀起了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這長達13個月的時期里,全國范圍內發生了百余次大小罷工,參與人數超過30萬。其中,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和開灤煤礦工人大罷工尤為突出,彰顯了組織化工人階級的強大力量。
《京漢鐵路大罷工》塑 2009年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特別重視在工人中宣傳自己的主張,教育、團結工人進行革命斗爭并在斗爭中發展壯大自己。中國工人階級展現了無畏的奮斗精神和崇高的犧牲精神。
趙建成《國共合作——1924·廣州》中國畫 2009年
1924年1月,孫中山受中國共產黨的協助,召集并主持了國民黨首屆全國代表大會,會議中共產黨人也參與其中。在這次大會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從而促成了國共兩黨的首次合作。自此以后,群眾運動風起云涌,反帝反封建的斗爭達到新高潮。
楊之光《毛澤東同志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中國畫 1959年
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從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廣東革命政府在廣州連續舉辦了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了超過700名的農運中堅力量。這些骨干們隨后奔赴全國各地,開設地方農講所和農訓班,成功點燃了農民運動的燎原之火。
張培成《五卅慘案》中國畫 2009年
五卅運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對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國民革命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這次運動中,中國共產黨受到了嚴峻考驗,但也因此得到了極大的鍛煉。通過領導五卅運動,黨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干部,黨組織也得到了顯著的發展。此外,黨還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日后領導更大規模的群眾斗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方增先《圍攻北站》中國畫 1959年
在北伐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了上海工人糾察隊圍攻敵人的重要據點——上海北火車站的行動。經過一場激烈的戰斗,工人們成功地占領了火車站,這也標志著上海工人的第三次武裝起義取得了全面的勝利。
黎冰鴻《南昌起義》油畫 1959年
這是軍旗升起的地方,這里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自此,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徐徐拉開。
沈堯伊《八七會議》油畫 2000年
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八七會議正式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毛澤東提出了“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論斷,并隨后領導了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
何孔德、高泉、冀曉秋、陳玉先《秋收起義》油畫 1973年
第一次,中國共產黨在武裝斗爭中打出了自己的旗號。第一次,帶有鐮刀、斧頭和五角星的軍旗在華夏大地高高飄揚!
許寶中、李澤浩《三灣改編》油畫 1977年
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澤東在江西省永新縣三灣村,領導了舉世聞名的“三灣改編”。從此,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開始了光榮而偉大的征程。
黃胄《井岡山第一面紅旗》中國畫 1965年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毛澤東《西江月·井岡山》)
李斛《廣州起義》中國畫 1957年
我們在大城市的武裝起義雖然失敗,但軍民無比英勇的戰斗精神,鼓舞了中國革命者的士氣,為未來的解放留下了革命的火種。羊城風暴,譜寫了一曲熱血贊歌。
王式廓《井岡山會師》油畫 1957年
井岡山會師和紅四軍的成立,“兩支鐵流匯合到了一起,從此形成紅軍主力,使我黨領導的武裝斗爭的大旗舉得更高更牢。”(粟裕:《激流歸大海》)
何孔德《古田會議》油畫 1972年
“古田會議”,確立了人民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黨指揮槍”,把軍隊建設成為無產階級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
《1934年10月血戰湘江》中國畫 2016年
滔滔江水,奔流不息。血染的湘江,更是血肉鑄成的豐碑。革命信仰高于一切,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堅如磐石。
沈堯伊《遵義會議》油畫 1997年
吳山明、何士揚、吳激揚《遵義之春》2009年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方向和可行的路線,中國共產黨由此走向成熟。在黑暗的夜晚,你們是光;在寒冷的冬日,你們是熱。從遵義走出去,走到全中國!
宗其香《巧渡金沙江》中國畫 1959年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毛澤東《七律·長征》)
傅抱石《強渡大渡河》中國畫 1951年
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在四川省越西縣安順場渡過大渡河。在被敵人視為插翅難飛的天險防線上,紅軍用忠誠和信念撕開了一個缺口,為大部隊北上開辟了道路。
艾中信《紅軍過雪山》油畫 1957年
“夾金山,夾金山,鳥兒飛不過,凡人不可攀。要想越過夾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間。”一曲民謠,道盡紅軍過雪山之難。
沈堯伊《革命理想高于天》油畫 1975年
長征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人理想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人信念的勝利。“風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10月21日《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董希文《紅軍不怕遠征難》油畫 1957年
缺衣少食、潮濕寒冷、泥濘沼澤……沒有什么能夠難倒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
潘鶴《艱苦歲月》雕塑 1957年
——“爺爺,您吹笛子真好聽,毛主席聽過您吹笛子嗎?”
——“小鬼,今天我只吹給你聽。聽過笛子聲,子彈咬屁股,不疼。”
李寶林、周順愷《大會師》中國畫 2008年
蔡亮、張自嶷《三大主力會師》油畫 1977年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同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地區成功會師。兩萬五千里的長征路,我們走過來了!
董希文《開國大典》油畫 1953年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剛剛就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等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大會司儀、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宣布開會。毛澤東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在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中,毛澤東親自按下電鈕,升起了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
來源:書畫頻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