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的這場洪水來得太突然了。
6月24日和28日,短短四天內連續兩次洪峰襲擊,超保證水位5.21米,洪峰流量達到11650立方米每秒,這是1954年以來的最高紀錄。
為什么同樣的暴雨,有些城市安然無恙,有些地方卻洪水泛濫?榕江這次洪水,真的只是天災嗎?
當洪水沖走半生積蓄
這次的洪水導致榕江縣城70%的區域被淹,常馳廣場那個大家平時逛街購物的地方,完全看不出原來的模樣。村超球場,這個曾經讓榕江火遍全網的足球場,也被洪水嚴重損毀。
看著那些受災視頻,主道完全被洪水淹沒,路邊的店鋪老板站在齊腰深的水里,眼睜睜看著自己半輩子的心血被沖走。
一家小餐館的老板,可能剛剛貸款裝修完畢,準備大干一場,結果一夜之間什么都沒了。一個服裝店的店主,滿店的衣服都泡在了污水里,不僅是貨物的損失,還有對未來的絕望。
這些普通人的生計,就這樣被洪水輕易摧毀。
三天內降水350-450毫米,什么概念?正常情況下,這相當于榕江兩個月的降雨量在三天內全部傾倒下來。
但問題是,這樣的"極端天氣"近些年好像越來越不極端了。
這場災難本來可以避免
最讓人痛心的是,很多被困的情況完全可以避免。
氣象部門提前發布了紅色預警,但很多人根本沒當回事。不是大家不關心天氣預報,而是這些年"狼來了"喊得太多,真正的狼來了反而不信了。
更關鍵的問題在于榕江的排水系統年久失修,擴建工程還在進行中,正好碰上了這場暴雨。
但這還不是最深層的問題,榕江原本有大片濕地,這些濕地就像天然的"海綿",能夠吸收大量雨水。
但隨著城市擴張,40%的濕地被填埋建成了商業區和住宅區。原本能夠緩沖洪水的天然屏障沒了,水只能直接沖向市區。
原本寬闊的河道因為城市建設被不斷侵占,河道越來越窄,行洪能力大幅下降。就像你把一根粗水管換成細水管,同樣的水量自然會溢出來。
榕江地處"三江交匯"的特殊位置,本來就需要更高的防洪標準,但現有設施只能應對30年一遇的洪水,遠遠不夠。
全國還有多少個榕江
榕江絕不是個例。你去看看河南鞏義、甘肅臨夏這些依山而建的縣城,幾乎都有同樣的問題:高低差地形加上低洼區過度開發,就是一個天然的洪水收集器。
這些地方的發展模式驚人地相似。
山區基本還是農村,新開發的工業區、商業區都選在了地勢較低的地方,因為平整土地便宜,交通也方便。但大家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物理規律:水往低處流。當山區的雨水匯集下來時,這些新開發的區域首當其沖。
規劃的短視是普遍問題。新區開發追求速度,建房子比修排水管道來錢快,看得見的政績比看不見的基礎設施更容易出成績。結果就是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地下的排水系統卻還停留在幾十年前的水平。
生態的失衡更加嚴重。山區水土流失嚴重,森林砍伐讓山體的蓄水能力大幅下降,雨水快速匯集到河道中。河道又因為缺乏管理而淤積堵塞,整個系統的風險就這樣一環扣一環地積累起來。
真正的行動才剛開始
現在網上關于榕江洪水的熱度很高,各種分析、各種同情,但最讓人擔心的是,過幾天洪水退去、新聞熱度消散后,一切又回到原點。
這是中國很多災后重建面臨的普遍問題:輿論關注的焦點總是災害本身,而不是如何避免下一次災害。
國家發改委已經追加了1億元救災資金,這確實是及時的支持。
但專家指出,要真正解決問題,需要長期投入建設分洪隧道、水庫等工程,還要疏散高風險區的居民。
這些工程不像救災那樣能立竿見影,往往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才能完成,很難成為新聞熱點。
水利工程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過分。你看那些歷史上的大城市,哪個不是因為治水而興?古代的都江堰讓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現代的荷蘭靠著完善的水利系統在海平面以下安居樂業。
我們不能總是寄希望于老天爺的眼色,命運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
優化排水泄洪系統可以大大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這不是什么高科技,就是踏踏實實地修渠道、建水庫、疏河道。問題是這些工程見效慢、投入大,往往不如蓋幾棟樓來得實在。
榕江這次確實有了災后重建的計劃,關鍵是能不能落到實處。不能光說不做,更不能只是簡單地恢復原狀,而要真正提升城市的防洪能力。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城市發展觀
說到底,這次榕江洪水暴露的是我們城市發展觀念的問題。什么叫做發展?是不是GDP增長了、高樓建多了就算發展了?
真正的發展應該是可持續的、安全的發展。這意味著我們要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不能再抱著"人定勝天"的盲目自信,而要學會順應自然規律。
河流需要空間行洪,濕地需要保留來調節水量,這些都是自然給我們的免費保險,我們卻為了短期利益把它們拆掉了。
海綿城市的概念這幾年提得很多,核心就是讓城市像海綿一樣,下雨時能夠吸水,缺水時能夠釋放。這需要在城市規劃的每一個環節都考慮水的問題:道路要透水、綠地要蓄水、建筑要節水。
退地還河也是必須要做的事情。那些侵占河道的建筑必須拆除,哪怕會造成一些經濟損失。因為不拆的話,造成的損失會更大。這次榕江的教訓已經足夠深刻了。
我們不能再繼續這種"年年抗洪、年年受災"的循環了。每年汛期來臨,各地都在緊急防汛,媒體都在報道抗洪英雄,但洪水過后呢?該填的河道繼續填,該建的房子繼續建,等到下一年汛期再來一遍同樣的劇情。
高樓大廈確實很壯觀,但如果沒有配套的基礎設施,如果不能保障民眾的基本安全,這樣的城市化有什么意義?興修水利才是安全的保障,這不是什么落后的觀念,而是最樸素的道理。
面對自然災害,我們需要的不是征服,而是適應。榕江的洪水不僅僅是一場地方災難,更是全國城市發展的一面鏡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