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紀念活動,攪動三國外交棋局。北京九三閱兵尚未拉開序幕,這場外交博弈戰已悄然打響。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這原本是一次莊重的歷史紀念,卻意外成了中美俄博弈的交匯點,也將韓國總統李在明推上了風口浪尖。
7月10日至18日,“鼓嶺緣”中美青少年合唱周在福州和北京兩地舉行。
這場合唱活動由非政府組織主導,邀請了美國多地青少年合唱團,與中國學生共同演出。
人民日報隨后發表評論文章,題為《歌唱和平,共同書寫中美友好的新故事》。
這并不是一次普通的文化交流,文章更是罕見提到“中美在二戰期間并肩抗擊法西斯”,強調“血與火鑄就的友誼”。
歷史被重新喚起,不是為了回顧,而是為了鋪路。
中方以文化破冰,釋放對美善意,意圖明顯。
外交部雖然沒有明確宣布邀請特朗普,但也從未否認外媒傳出的消息。
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特朗普已收到中國官方邀請,并考慮在下半年率龐大商業代表團訪華。
特朗普本人也曾在與中方國家領導人通話后表示,“我收到了邀請,正在考慮。”
這一表態,為他的訪華提供了空間,也留足了余地。
相比特朗普的模棱兩可,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決定則要直接得多。
早在6月,克里姆林宮就明確表示——普京將出席9月3日的北京大閱兵。
7月20日,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回應記者提問時稱,“我們對中美俄是否舉行三方會晤暫無評論。”
言語之間,既不確認,也不否認。
熟悉俄方外交風格的人都明白,這種表態,其實是在說——你若邀,我便來;你不動,我便觀。
“客隨主便”,是俄方一貫的策略。
俄羅斯此行的主目標是深化中俄雙邊戰略合作,三方會晤只是可能選項之一。
但若中美俄真能在北京“同框”,無論成局與否,普京都不會是那個“拒絕合影”的人。
而對于這場閱兵,韓國總統李在明權衡之下也作出了他的選擇。
7月2日,中國通過外交渠道向李在明發出正式邀請。
起初,韓國方面未立即回應,而是進行了長達十六天的內部評估。
直到7月18日,韓國總統室消息稱,李在明“很難出席”,考慮由國會議長禹元植代為出席。
外界原以為,李在明作為進步派總統,可能會借此機會修復中韓關系,但情況并不樂觀。
決定不來北京的背后,是韓國國內正在升溫的“反華情緒”。
今年6月以來,韓國多地爆發反對“中方干涉選舉”的示威活動。
反對黨和右翼媒體集體發聲,抨擊李在明“親華”。
在這種環境下,如果李在明登上天安門城樓,等著他的將不是掌聲,而是標簽。
此前,他與在野黨高層午餐時就被提醒:“不要急于與中國靠近,會被保守派攻擊。”
李在明回應:“韓美同盟始終是外交工作的第一位。”
于是在他拒絕中方請柬后不到兩小時,便啟動訪美前奏,安排即將上任的外長趙顯月底前往美國,與美方磋商關稅和安全事務。
一邊拒絕北京之邀,一邊緊急聯系華盛頓。 這不是偶然,而是戰略選擇。
韓國外交部解釋稱,李在明不訪華,是因為“外交對等”原則:2017年文在寅已訪華,現在應輪到中方領導人先訪問韓國。
但這個理由,連韓國國內都難以自圓其說。
當時文在寅訪華,是在“薩德危機”后試圖恢復中韓關系。
如今中方主動邀請,韓國卻推三阻四,顯然另有隱情。
真正讓李在明猶豫的,是特朗普。
一旦特朗普也出現在北京,李在明的“缺席”就不再是外交排序問題,而是被動缺位,他不敢冒這個險。
更關鍵的是,韓國經濟高度依賴中國市場,2024年中韓雙邊貿易額超過2400億美元。
半導體、汽車、化工、能源,幾乎無一不受中國市場牽動。
但在安全領域,韓國又必須依賴美國。
一邊是飯碗,一邊是防線,李在明只能左右騰挪,這也導致他如今進退失據。
中方此次邀請的是總統,但韓國卻想派國會議長受邀出席。
從外交禮儀上講,這不是一個平級安排。
中方內部聲音很明確:“要來就來,別勉強。”
國會議長禹元植雖在國家禮賓中排名第二,但他不代表國家行政決策層。
更有消息稱,李在明可能最終派出前國會議長樸炳錫組團訪華,再加幾位“中韓議員聯盟”成員,拼湊一個“象征性代表團”。
這已經不再是“出席”,而是“交差”。
中方對此沒有公開回應,但官方媒體評論已點出核心態度:“沒有誠意,不如不來。”
我們再回到最初的問題——中美俄三國領導人是否將在北京會晤?
就目前而言,俄方已確認,特朗普仍在評估,李在明則半退場。
英國《泰晤士報》援引消息人士稱,特朗普“極有可能”在9月初訪華,并與普京見面。
若成真,這將成為一次重量級外交場面。
但也有分析認為,特朗普更可能選擇10月,在東盟或APEC峰會期間訪華,避開閱兵的“政治象征”。
無論是9月還是10月,中國都已做好準備。 主動出牌的一方,才掌握節奏。
外交從來不是簡單的你來我往,而是棋局中的謀勢與取勢。
中國通過文化渠道釋放信號,俄羅斯明確表態參與,特朗普猶豫中前行,李在明則可能“拒早了”。
誰在鋪路,誰在退場,誰在觀望,局勢已然清晰。
中方不強求,但步步為營;李在明不想來,卻失掉主動。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
在風云突變的國際局勢中,誰能穩住節奏,誰才能走得更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