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的未來,會是怎樣的呢?有人提出了第四代住宅的概念,并在一部分區域付諸實踐。
如果想知道城鎮化的未來,比這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清楚明白地了解,城鎮化的現在是怎樣的?
目前可知的,大約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高樓大廈林立、街道干凈整齊,一看就特有國際范兒。在深圳福田、南山的某些地區,你能看到的,大概如此。
那么問題來了,在這些地方工作的人,住在哪里?如你所知,一小部分居住在鄰近的、同樣的高樓大廈里,剩下的大部分,下班之后得回到幾十公里之外的城中村。
另一種是一座城市里很少有充滿現代氣息的高樓大廈,大多數人生活和工作的地方,離地面不到一米遠。
前一種情況出現在東亞、東南亞的大多數城市里。后一種情況在世界上主要的發達區域,我們比較鄙視,統稱其為大農村。
如何用數據來描述這種城鎮化,我們以前用城區人口和建成區面積,得到過各地的建成區人口密度。
一個客觀的事實是:跟很多網友關注的加沙相比,我國很多城市的居住密度,是要明顯高于加沙地區的。
但《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不再收錄建成區面積和城區人口等數據,所以我們需要用新的指標,來衡量城鎮化的現狀。
在《2023年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使用人均道路面積來描述城鎮空間里,人與人的出行距離。
下圖收錄了全國地級城市(市轄區)的人均道路面積,自治州、地區等機構,使用地級機構駐地所在縣級市數據。
在這組數據里,上海人均道路面積只有5平米,深圳8.3平米,北京8.9平米,廣州15.5平米。
有意思的是,網紅城市鶴崗、大城市鐵嶺和一線城市東莞,這一指標分別是11.5平米、12.1平米和12.2平米。
看起來,這組數據與城市的經濟規模關系不大,所以排名全國前五的城市,陜西咸陽和吉林通化,分別是5.3平米和8.2平米。
與之相反的是,一般家用小汽車的占地面積大約為10平米。所以在上海,如果每兩個人擁有一輛汽車的話,上海的道路將完全被小汽車覆蓋。
現實并沒像如果的發生,但也差不了多少。2024年上海常住人口2480萬人,汽車保有量550萬輛,如果算上汽車與汽車的安全行車間距(三倍于汽車占地面積),如果這組數據是準確的話,上海的道路已經基本被汽車覆蓋了。
人均道路面積8平米的深圳和北京,人均道路面積15平米的廣州,看起來情況也沒有好多少。
這些城市非機動車道上密集的電瓶車,某種程度上表明,實際情況可能比數據還要糟糕。
在一個城鎮化模式為高居住密度的區域,可以實現公共資源的最大化,但可惜這并不包括公共交通。
作者聽到但未經證實的消息是,在深圳,一線公交車司機們的待遇,已經很久沒有上漲過了,但這仍阻擋不了公交線路虧損的現狀。
類似的情況,你可以在幾乎所有城市的市內公交車線路上找到,即隨著居住在城鎮中的人口越來越多,隨著人們出行需求的增加,但公交車盈利能力卻在持續下降。
電瓶車的出現,似乎完美解決了高居住密度模式下的絕大多數出勤需求,而且是以極低成本實現了從門口到門口的無縫銜接。
這是4億輛電瓶車(比機動車多出近5千萬輛)存在和快速普及的根本原因。
在現有模式下,實現從高樓大廈到大農村的轉型,在半個世紀內基本是不可能實現的事(當然,如果商品房普遍只有三十年壽命,倒也可能很快實現)。
所以,我們需要面對高居住密度模式下的城市生活,是家家戶戶三輛車,然后將道路堵死,還是允許電瓶車的存在和上路,答案是清晰的。
如何規范電瓶車在現實中遇到的問題,顯然多加的雨棚、整車重量、整車高度、電機功率和電池容量等指標,都不是關鍵因素。
完善的電瓶車保險制度、寬松的道路和規范的騎手,才是高居住密度模式下唯一可行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