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英雄張首春
101歲的張首春曾是烽火年代的一名戰地軍醫。多年來,女兒張東玉將父親的紀念章視若珍寶,整齊地鑲在一塊紅色手絹上。
抗日戰爭、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抗美援朝……一枚枚紀念章承載著硝煙與熱血,在歲月的打磨下泛著溫潤的光澤?!斑@是父親用生命從戰場上帶回來的榮光印記,我們會一直珍藏著?!?張東玉撫摸著勛章說道。
張首春生于1924年,1944年8月,他與妻子一同投身軍旅。張首春成為戰地軍醫,妻子則擔任戰地護士。夫妻倆攜手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淮海、渡江、張店、萊蕪、開封等戰役)及抗美援朝戰爭。1988年7月,張首春被授予獨立功勛榮譽章,這份榮譽是對他烽火歲月里堅守醫者使命的最高褒獎。
生死線上的守護者
作為戰地醫生,每一場戰役張首春都沖鋒在第一線。每次提及當年的征戰歲月,回想起戰場上身負重傷乃至犧牲的戰友,老人總會潸然淚下,一旁的子女們也跟著紅了眼眶。
“每場戰役,都會有很多戰友犧牲。搶救傷員時,我總是以最快的速度包扎止血,尤其是重傷員,耽擱不得?!睆埵状荷钪瑒幼髀敕?,就有可能多一位戰友失去生命,連續工作十多個小時更是家常便飯。
在一次戰役結束時,天已全黑,張首春在打掃戰場救治傷員時,因沒有抬運人員,只能帶著十幾位傷員在相對安全的地方熬了一夜。
張首春的記憶里刻著這樣一幕: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他在救治傷員時遭遇敵機掃射,隨即與戰友同時臥倒躲避。待敵機飛離,他起身時,卻發現身邊的戰友再也沒有起來……
“父親每次講起戰場救治,眼眶總會發紅?!睆垨|玉輕聲說,“他總念叨著現在的好日子來之不易,說我們能過上這么好的生活,都是當年戰友們拿命換來的?!?/p>
戰火中的“行軍路”
張首春夫婦和子女的合影
在革命歲月的烽火征程中,張首春夫婦隨部隊輾轉上海、徐州、曲阜等地。6個孩子的出生地,恰似一枚枚鑲嵌在作戰地圖上的坐標。長子生于沂蒙根據地沂源縣,所以取名“源”;次子出生在抗美援朝期間;大女兒則降生于徐州戰役的后方醫院。“父親總說,孩子們的名字里藏著部隊走過的路?!毙∨畠簭垨|玉指著泛黃的全家福介紹道。
這些在戰爭年代出生的孩子,注定要跟隨部隊顛沛流離。張首春夫婦終日扎根野戰醫院救治傷員,常常幾天幾夜守在手術臺旁,無暇顧及子女。孩子們只能跟著部隊不斷轉移,在行軍的顛簸中成長,連最基本的照料都難以周全。張東玉回憶,大哥幼時體弱多病,一次突發急癥時恰逢戰事緊急,父母無奈之下,只能將大哥托付給過路的戰友,輾轉送往上海醫治。當時連寫封信都要托人捎帶,母親每天都盼著有大哥的消息。
與哥哥姐姐們的戰火童年截然不同,今年62歲的張東玉出生于1963年。3歲那年,她跟著父母從萊西姜山農場遷居萊陽。那時,父親張首春已是駐萊陽某部衛生所所長,一家人也有了相對安定的生活。但父親依舊保持著戰時的工作作風,每天早出晚歸,把心血都傾注在了軍隊衛生事業建設和傷病員的救治上。
永不褪色的精神傳承
在張東玉的童年記憶里,父親的形象始終與“躬身一線”緊緊綁定。作為衛生所所長,他帶頭打理培育銀耳的藥材大棚,正午時分仍戴著草帽在悶熱的棚內噴水,汗水順著額角滴在菌棒上;門診時堅持親自接診每一位患者,“父親最常說的就是‘病人等不起’。”這種嚴苛的職業操守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女。張東玉后來擔任幼兒園園長時,也延續了父親“凡事親為”的作風,任何工作都帶頭干在一線。
1982年離休后,張首春舉家定居煙臺第一離職干部休養所。在長達40多年的離休歲月里,他始終恪守“不沾公家一分一毫”的原則,將這份廉潔自律的作風,深深鐫刻進生活的每個細節。
“父親從不用所里的公車?!睆垨|玉回憶,即便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干休所所在的幸福片區僅有一條8路公交車線路,老人外出也堅持步行換乘。
張首春戎馬一生,浴血奮戰,多次負傷立功,被授予榮譽稱號。他追求真理、堅持原則、兩袖清風,始終對黨忠誠、熱愛人民、勤奮工作,為民族解放、國家獨立和軍隊衛生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
“父親總說,愛黨愛國要像愛生命,干工作就得拼全力去干,這些話從戰爭年代一直說到現在,這種精神就是我們家的傳家寶?!?2歲的張東玉滿懷深情地說。
YMG全媒體記者 宋曉娜
通訊員 耿鵬、賈延豪 攝影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