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末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因兩款“7字頭”純電SUV的先后登場而沸騰——小米YU7于6月26日率先亮相,小鵬G7緊隨其后定檔7月3日發布。
作為價格、發布時間相近的兩款新“7系”SUV,難免會放在一起比較,雷軍與何小鵬在微博上也頻繁互動,何小鵬甚至強調“當晚下單了YU7”,雷軍則公開為小鵬G7送上祝福。
圖源:微博
雖說兩者頗有點惺惺相惜的味道,但汽車市場可不講情面,小米YU7與小鵬G7之間,必有一戰!
雷軍以“超出想象”定義YU7,何小鵬以“科技平權”詮釋G7,情緒價值與技術實用,誰能重新定義25萬級SUV的終局?雷科技旗下電車通小編特意到小米、小鵬線下門店感受了一番,試圖尋覓答案。
小米YU7:情緒價值拉滿的“悅己者”座駕
為了第一時間看看這款3分鐘大定200000輛的車有什么魔力,我們在小米YU7到店后的第一時間,前往小米之家。由于試駕人數眾多需要排隊,因此本次我們將從靜態體驗引出行業的角度來說說小米YU7這款車,參數我們會少聊一點,如果你想看具體動態體驗,可以關注后續的電車通相關文章。
即便是在廣東的二線城市惠州,小米之家也是人滿為患,其中的主角小米YU7連線下體驗(非試駕)都得掃碼預約,分批進入,這在當今汽車市場實屬罕見,可見熱度之高。甚至連小鵬門店的銷售人士都坦言:“這個周末客流減少,全跑去隔壁看小米了”。
圖源:電車通攝制
第一眼看到YU7的實車外觀,坦白來講,假如你口袋正好有25萬閑錢,同時需要一輛車,那很難能控制自己不下單。從現場來看,小米YU7的潛在女性用戶依舊很多,可能會突破小米SU7(參數丨圖片) 38%女性用戶的數量,在等待體驗的過程中,前方排隊的用戶甚至女性用戶更多一些,且都是坐在主駕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同行中有一位女性用戶本來想體驗完小米YU7后,再去看看特斯拉,結果在體驗完YU7之后,經過特斯拉直營店時都不想進去了,原因是“看完小米后再看特斯拉,有種落差感,特斯拉太普通了”。
圖源:電車通攝制
其實狂熱過后,當我們冷靜下來,會發現小米YU7不管是在配置、智能化、內飾空間上都不是同價位最強,而之所以能在市場掀起如此大的流量,原因之一就是“情緒價值”。
這點從雷軍的發布會演講就能看出來,在發布會上,雷軍沒有像其他同行一樣比拼激光雷達算力、高壓平臺參數,而是花時間詳解主駕零重力座椅、天際屏、車庫一鍵找車、暈車舒緩模式等,強調細節體驗、把情緒價值給到位,然后才講性能、續航。
這種“情緒價值”也體現在這款車的方方面面,在外觀上,小米YU7定位“豪華高性能SUV”,車長達到4999mm,軸距為3000mm。雖然是一款中大型SUV,但實際看來,并不像傳統SUV那樣給人一種比較臃腫的感覺,這是一輛無限趨近于“獵裝車”的SUV,當然,也可以說是像法拉利 Purosangue 那樣的FUV。
圖源:電車通攝制
設計已然成為小米最核心的品牌標簽和情感價值。在高度同質化的電動車造型中,YU7稀缺的設計為小米用戶提供了足夠的身份認同感,在清一色“奶爸車”市場中,YU7的轎跑設計精準喚醒用戶被壓抑的駕駛激情,而這便是小米建立高端形象最直接、最有力的武器。
另外,與其他家SUV主打家庭屬性不同,小米YU7是一款以駕駛位為主的個人大玩具,別家SUV,零重力座椅大多只安排給副駕或者后排,駕駛員無權享受。而小米YU7創新性地將零重力座椅配置于主駕駛位。
內飾上,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小米天際屏全景顯示系統,也就是大家說的 “天際屏”。它跟我們日??吹降?HUD 不一樣,視線望過去,投射出來的影像其實是跟機蓋,或者說跟這個路面是在一起的,在駕駛時,所有關鍵信息,比如車速、導航、電量等,都直接投射在正前方的視野范圍內,眼睛余光一掃就能看到,完全不需要像以前那樣,在道路、儀表盤和中控屏之間頻繁切換視線。
圖源:電車通攝制
不管從外觀、主駕零重力,還是從天際屏來看,小米汽車講述的都是一個取悅自己的故事,無論SU7還是YU7,都是面向追求個性表達、注重生活品質、享受科技樂趣的“悅己者”打造的個性產品。
不過,事物總有兩面性,當門店的人潮逐漸退去,當首批用戶的興奮感歸于日常,離開展廳,一些看車者興奮之余的私下議論,也透露出一絲疑慮:
“這車是好看,但空間好像不如隔壁的L6大?”
“配置單看起來不是最頂的,價格真值嗎?”
“聽說現在訂車要等一年?不知道到時候會不會有更好的選擇...”
熱度散去,一個關鍵問題必然浮現:由“情緒價值”點燃的這把火,能否持續溫暖現實的銷量?狂熱終會降溫,用戶終將回歸理性。面對市場上那些在配置、空間、家庭屬性上更均衡的對手(例如即將發布的小鵬G7,或增程路線的理想L6),以及YU7自身可能面臨的較長提車周期,它的吸引力是否依然堅挺?
圖源:電車通攝制
因此,小米的當務之急是:在“情緒價值”的熱度尚未消退時,迅速解決交付瓶頸,并用扎實的產品力和可靠的服務,將這份“心動”轉化為持久的“心安”。畢竟當“一見鐘情”的激情褪去,“柴米油鹽”的理性考量終將占據上風。
小鵬G7:科技密度最高的“家庭”SUV?
同樣是“7系”的小鵬G7,跟YU7價位接近,很難不拿來對比一番。
在小鵬G7門店,銷售跟電車通透露,不少小米YU7潛在用戶,在看完發布會之后,可能覺得配置達不到要求,或者是提車時間過長,轉而下訂了小鵬G7.
小鵬G7長寬高(4892/1925/1655mm)及軸距(2890mm)全面超越同門G6,車頭采用第二代X FACE前臉設計,巧妙融合貫穿燈帶與分體式大燈,外置主動格柵與運動通風口細節,能看出來這車實力不菲,另外短車頸長車身的流線比例,與小米YU7相比,小鵬G7確實更“像”一臺SUV。
圖源:電車通攝制
從紙面參數來看,小鵬G7的“科技感”更強,智能座艙首次搭載3顆自研圖靈AI芯片。單顆芯片算力即可匹敵3顆英偉達Orin X(700TOPS以上),整車超2100TOPS算力的儲備,為高速智能駕駛及全域智能交互奠定基礎。這款芯片擁有 40 核心處理器,最高可運行 30B 參數大模型,支持 2 個獨立 ISP,號稱“黑夜、下雨天、逆光”都清晰。
不過相比這種“看不到”的升級,更讓我覺得震撼的是與華為聯手打造的追光全景AR-HUD,擁有87英寸超大可視面積與1920×1080高清分辨率,首創“光毯式AR車道級導航”,將虛擬指引直接投射于真實路面,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所見即所行。
所謂 AR 光毯,就是能夠直觀顯示車輛動向的顯示效果,與問界 M9 的智能動態光毯相似,只是小鵬的 AR 光毯呈現在前風擋玻璃上。
圖源:電車通攝制
實際體驗之后,確實不管是畫幅、清晰度,都比傳統HUD更強,更亮,毫不夸張地說,這塊AR-HUD用來看電影也不在話下,事實上在直營店里的G7都是用這塊AR-HUD播放宣傳片的,效果確實不錯。
這套AR-HUD 系統采用的是自研車規級 LCoS 顯示芯片,確保了 AR-HUD 的大畫幅、高清晰度、高色域,還要求在全場景、全天候都能實現更高亮度和更高的對比度,從而解決“看不清”的問題。
為了避免視線遮擋的風險,這套 AR-HUD 采用的視覺設計足夠自然簡約,而且官方還提供系統開關,把亮度、高度、顯示信息的選擇權交給用戶。
圖源:電車通攝制
同樣是25萬級SUV,小鵬G7與小米YU7的打法截然不同,小米YU7強調個人情緒價值,而小鵬則更強調家庭屬性,在小鵬官網上,小鵬G7的slogan是“AI智能家庭SUV”??梢娦※iG7更加傾向于分割理想L6、零跑等家庭用戶的市場。
不過,在體驗小鵬G7之后,其“家庭”屬性有點名不符實,并不是說冰箱彩電大沙發就是版本答案,但對于一輛主打家庭的SUV來說,其對家庭用戶乘坐體驗的優化基本沒有。
當天店里有一家三口來看車,當時那位女用戶的原話是這么說的:沒有副駕娛樂屏,那我坐在副駕豈不是很無聊;而且全景天窗沒有遮陽簾,小朋友坐在后面很曬;音響的低音太強,轟頭轟得有點難受。
這其實也說到了小鵬G7的硬傷,在直營店外,電車通也采訪了不少來看車的用戶,其中不少家庭用戶表示,車是好車,如果自己開肯定很爽,但是考慮到是家庭用車,諸如無副駕娛樂屏或沒有遮陽簾這些確實很影響決策。
圖源:電車通攝制
個人猜測,小鵬G7之所以主打“家庭”,也可能是為了跟小米YU7區分市場,小鵬G7強調“家庭大空間”,小米YU7走“運動舒適”,用戶各取所需。
當然,小鵬G7的正式售價仍未公布,如果到時7月3日的正式售價定在23萬+:其科技配置的優勢是否能完全彌補“偽家庭”定位的不足和相對于YU7在情緒價值上的短板?用戶是否會因缺失的家庭功能而轉向理想L6、零跑等真正以家庭為核心的產品?這些問題還得打個問號。
但若下探到20萬出頭:其強大的算力平臺、AR-HUD、空間表現將形成巨大的性價比沖擊,足以讓很多對極致情緒價值不敏感、更看重實用科技和價格的用戶(包括部分被小米提車周期勸退的)心動,大大提升競爭力。
小米小鵬“7系”之戰:定義新能源競爭新維度
有意思的是,小米YU7與小鵬G7的先后登場,清晰地勾勒出當前中國新能源市場的兩種主流發展路徑:
小米YU7的成功(至少是初步的熱度成功)證明了在高度同質化的電動車市場,強烈的設計語言和精準的情緒價值供給可以開辟全新的藍海,吸引傳統“參數黨”之外的用戶。而小鵬G7則代表了在核心技術,比如智駕、智能座艙上持續堆料的路線。
兩款車都試圖講一個鮮明的故事。
YU7為“悅己者”造車,從設計到功能,YU7始終圍繞駕駛者的感官體驗展開:獵裝SUV造型打破“奶爸車”同質化,主駕零重力座椅、天際屏等配置強化“自我取悅”的儀式感。其核心用戶是追求個性表達、熱衷科技嘗鮮的年輕群體。雷軍的“情緒價值”策略本質是將汽車轉化為身份符號,用設計稀缺性抵消參數競爭。
圖源:電車通攝制
小鵬則試圖以“AI智能家庭SUV”切入門檻更低的家庭市場,2200TOPS芯片、AR-HUD雖是技術亮點,可惜家庭剛需的副駕娛樂屏、天窗遮陽簾、舒適性調校卻集體缺席。事實上,G7更適合科技極客與重視智駕的單身/小家庭用戶,強推“家庭”標簽反而可能引發期待落差。但瑕不掩瑜,G7在當今汽車市場,產品力依舊是名列前茅的存在。
圖源:電車通攝制
這場“7系”對決,可能將推動行業發生三大變革:
第一、情緒價值成為新壁壘,YU7證明在參數內卷時代,設計共鳴與情感體驗能開辟藍海,倒逼車企從“功能定義”轉向“場景共情”。
第二、算力軍備競賽加速,G7的2200TOPS芯片為L3-L4級自動駕駛鋪路。若法規年內放開,其技術儲備將轉化為碾壓級優勢。
第三、價格體系重構,YU7“高配低價”(如800V平臺+激光雷達25萬起)迫使競品跟降,目前智界R7已緊急降價2萬;而若小鵬G7定價下探,20-25萬區間將徹底洗牌。
最后問題也來了,該選YU7還是G7?這里電車通給消費者一個終極建議。
首先明確你的核心需求,你是想要一輛讓你每天上車都心情愉悅、彰顯個性的“大玩具”,還是更看重前沿科技體驗、實用空間和性價比?
YU7適合預算充足、追求設計與個性、重視主駕體驗、對品牌有認同感、不太在意極致的紙面參數或傳統“家庭SUV”功能、能接受可能較長等待的用戶。
G7適合科技發燒友、對智駕和智能座艙有高期待、喜歡傳統SUV造型和空間感、最終價格是重要考量因素、對“家庭”功能的期望僅限于基礎空間而非細節舒適(如副駕娛樂、遮陽簾)、或者被小米交付時間勸退的務實派。
圖源:電車通攝制
不管你最終選擇了什么,務必等待小鵬G7的最終售價公布,這可能是決定天平傾向的關鍵砝碼!同時,對于YU7,建議冷靜期后深度試駕,評估其長期日常使用的體驗是否如初見般驚艷。
小米YU7與小鵬G7的狹路相逢,遠不止于兩款車的銷量之爭。它清晰地勾勒出中國新能源市場未來競爭的雙主線:一條是以設計驅動、情感共鳴構建品牌溢價和用戶忠誠度的“體驗派”;另一條是以核心技術堆砌、尤其是智能駕駛能力為護城河的“技術流”。同時,YU7的“高配低價”策略已攪動價格體系,G7的最終定價將決定20-25萬區間是維持現狀還是徹底洗牌。
無論消費者最終選擇哪一方,這場“7系”對決都已宣告,電動車市場的競爭維度正變得更加多元和深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