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85歲的母親爬上梯子拿書架上的書籍,65歲的女兒寫了一張紙條“爬高會摔死”貼在書架上,母親回以“不爬高也會死”。這是電影《媽媽!》的開頭,狹小的空間,母女之間的爭執,沉重的壓力撲面而來。
65歲的女兒終身未嫁,與85歲的母親相依為命,某一天女兒前往醫院檢查后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病,母親不得不照顧女兒,她開始健身、竭力樂觀……
每一代人都將老去,隨著少子化、老齡化問題的加劇,養老更成了當代人最關切的問題。“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不同時代的人的共同理想,現在面臨著挑戰。
日本比我國更早進入老齡化階段,常被當作我國的參考,去年日本孤獨地死在家里的老人有7萬人。一個讓人震撼的例子是,一個孤獨的老人死了七天后,警察去調查為什么死了七天沒人發現,打開了鄰居的門,結果鄰居也死了好幾天。
如何破解少子化、老齡化背景下的難題?東軟集團創始人、榮譽董事長劉積仁認為:信息技術、智慧技術是解決養老問題的答案。
6月21日東軟智慧養老論壇在沈陽召開,劉積仁在總結了其對日本調研結果的基礎上說:日本希望用東軟的信息技術賦能養老。日本方面說他們過去面臨的問題是“缺少平臺,都是孤島,互相沒有聯系,沒有效率”,這恰好是東軟的強項。
“互見性(Co-veillance)”是《連線》雜志的主編凱文·凱利在《2049》一書中新創的一個詞,他認為數據的透明、共享和普惠是AI持續進化的基礎,必將帶來高效的治理,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可阻擋的趨勢。
“互見性”就試圖在數據的搜集、共享和使用過程中引入全新的規則,讓數據集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又能讓每個人都保留相應的權益。透明和互見性也是我們嘗試去重新定義隱私、版權、監控等概念的努力。
目前,東軟已經與沈陽、大連、福建、南寧、佛山等省市達成合作,布局運營城市智慧養老服務平臺,打造城市銀發產業的平臺經濟模式。中國在信息化治理實踐方面走在全球前列,日本希望引進的,正是這樣的城市智慧養老服務平臺。
“互見性”很好地描述了終極信息化的社會治理,是AI賦能治理的高級形態,能充分發揮AI賦能科學決策的能力。城市養老是社會治理的重要拼圖,東軟在信息化方面的實踐也是終極信息化社會構建的實踐。
1
互贏共生:東軟第二增長曲線
2025年6月18日,“盛情康養”沈陽養老服務綜合平臺(以下簡稱“盛情康養”平臺)正式上線,該平臺由沈陽市民政局、東軟集團、東軟睿新科技集團、沈陽盛京金控投資集團聯合打造。
2024年4月25日,民政部辦公廳、國家數據局綜合司發布《關于基本養老服務綜合平臺試點擬入選地區名單的公示》,沈陽市等48個地區成為基本養老服務綜合平臺試點地區,“盛情康養”的成立是落實這一政策的重大進展。
“盛情康養”平臺圍繞老年人的需求,覆蓋居家服務、醫護到家、煥新商城、老年大學等30類核心養老場景,匯聚700多家養老服務商,建立居家-社區-機構全覆蓋,線上-線下-配送全流程、教育-醫療-康養全方位的智能養老服務新模式。
沈陽的實踐不是孤例,目前東軟已經與沈陽、大連、福建、南寧、佛山等省市達成合作,布局運營城市智慧養老服務平臺,打造城市銀發產業的平臺經濟模式。
在福建,東軟攜手福建省大數據集團共同構建起“1+3+N”數字城市發展生態鏈。其中,“1”代表數據價值要素生產空間,“3”為三個民生服務平臺,旨在帶動“N”個上下游產業實現創新協同發展,形成“數據服務-平臺運營-產業落地”的完整閉環。
三個民生服務平臺分別是康養公眾服務運營平臺、城市人力資源發展平臺、互聯網醫療平臺。
無論沈陽的“盛情康養”,福建的“1+3+N”數字城市發展生態鏈,還是大連、南寧、佛山等省市的平臺,東軟都是用數字化技術和信息技術來構造一個“互贏共生”的平臺,把傳統養老面臨的問題通過生態的方式完美地解決。
東軟首先跟政府合作,通過城市的數據價值化把一個城市里被養老的對象、被服務對象、服務的機構等精準地數字化,通過平臺在實體空間交易過程中精準兌現,降低成本。為了方便老人,平臺跟醫保打通可以直接扣醫保。
一個人口千萬的城市,有幾百上千個照護中心,有幾十上百個服務平臺的供應商,有數以百萬計的需要照護的老人(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60歲及以上人口31031萬人,占全國人口的22.0%),過去很難精準配置資源與需求。
劉積仁說,基于IT服務、云計算、大數據技術,就能精準配置資源與需求,把每一個養老中心變成一個綜合體,既是養老中心、日間照料中心、康復中心、醫療中心,也是活動中心、學習中心,節約社會運營成本。
按照東軟的規劃,未來的養老服務綜合平臺會有大量的旅游機構、醫療機構、醫院、教育機構、設備租賃機構等連接在一起,政府用這個平臺監控所有的健康護理的行為,對服務者的資質進行度量、考核、監管。
東軟打造的養老服務綜合平臺類似淘寶、美團這樣的互聯網平臺,一段對接供給,一段對接需求,高效匹配供需;同時又與傳統互聯網平臺不完全一樣,政府指導、行業參與,滿足了民生工程需要配合監管,安全運行的要求和特點。
東軟打造的平臺是一個產業互聯網平臺,也是一個民生互聯網平臺,這個平臺圍繞數據價值化開展業務,東軟內部將其視為第二增長曲線,未來將圍繞“數據價值化”開展業務。
2
生態共建:引線串珠盤活資源
建設城市養老服務綜合平臺的基礎資源是數據,關鍵能力是技術,核心邏輯是數據價值化,而數據價值化正是東軟過去用三十多年完成的實踐。基于數據價值化模式,養老不是挑戰,銀發也能經濟。
東軟構建了覆蓋“技術-服務-生態-人才”的全產業鏈,包含城市級智慧養老服務平臺、醫療保障、居家護理、醫養服務、專科醫院、康旅服務、老年大學、專業人才培養于一體的銀發經濟產業生態布局,包括但不限于如下資源:
參與25個省醫保平臺建設,為29個試點城市提供長護險服務管理、業務經辦、全流程監管等數字化支撐服務,為40多萬醫保定點機構以及云藥房提供醫藥服務;
建立29家城市云醫院平臺,擁有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居家護理服務”平臺,覆蓋2億城市居民,提供224項居家醫療服務項目;
在大連累計投資超20億元,建設了遼寧首家集“醫、康、養、護”于一體的綜合醫養科技園區,已經建成運營一家三級心腦血管專科醫院、一家三級標準建設的口腔專科醫院和一家國際化高端養老照護中心;
東軟還在遼寧、四川、云南、海南等省份建設6個健康度假酒店,為康旅度假、老年游學、教育實踐提供服務;
此外,東軟開設鳳凰學院提供老年教育服務,為老年人提供創新老年教育課程,持續激發老人活力,并通過東軟三所大學推進銀發經濟專業人才隊伍的培養與建設;
劉積仁說:東軟在各地醫保有40%的份額,醫院有30%的份額。過去,東軟助力行業完成了數據積累,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了一條基于技術創新實現數據價值化的路徑,東軟的健康度假、老年教育大學、醫養科技園區都是數據價值化的標桿。
關于數據價值化,東軟集團輪值CEO徐洪利舉了商保的核保和核賠作為例子來說明:商業保險的精算師想對城市高血壓和糖尿病這兩類人群制定一個健康保險產品,就需要知道這個城市20至30歲、30至40歲等不同年齡階段每年這方面的消費,才能完成定價。
定價后的銷售過程中需要核保,出險之后需要核賠,大數據在核保與核賠過程中也能發揮價值。過去是線下體檢核保,現在利用大數據就可以自動核保了;過去核賠的過程是人工的,現在也能線上完成。
效率提高了,成本下降了,平臺、數據提供方(數商)分潤的空間就有了,利用這些利潤用于技術平臺運營、維護、數據生產,然后產生更多利潤,吸引更多生態鏈伙伴參與,帶來更多社會效益。
歷經過去數十年的發展,社會在養老基礎設施方面進行了大規模的投入,如何讓這些資源發揮價值,需要一根線把他們串起來,城市養老服務綜合平臺就是那根線,串起來東軟多年來積累的資源,更重要的是串起了豐富的社會養老資源。
為了串起東軟內部資源,東軟集團由“智慧城市研究院”來牽頭整合內部資源。東軟以“科技賦能銀發經濟,創新引領智慧養老”為使命,城市養老服務綜合平臺也是東軟“使命必達”的必經臺階。
3
銀發經濟:終極信息化紅利
過去很多人很向往退休,退休就可以回家抱孫子了。現在這種向往正在淪為“空想”:年輕人都不生孩子了。
人口不斷下降、老年人的壽命越來越長,今天的社會面對的挑戰遠非“抱不著孫子”那么簡單,由于科技的發展、高質量醫療的發展,醫療需求在增加,醫療費用也在增加,養老事業面臨挑戰,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
日本比我們先進入老齡化、少子化階段,過去公認日本在這方面的探索全球領先,日本也是東軟在養老方面研究的對象。
在與日本同行交流的過程中,日本希望用東軟的信息技術到日本做養老。日本現在面臨的問題是盡管日本多去在養老方面進行了很多投入,但沒有平臺,都是孤島,互相沒有聯系,沒有效率,中國的城市養老服務綜合平臺解決的就是效率問題。
過去四十年是中國從信息化弱國成長為信息化大國的四十年,PC時代落后,PC互聯網時代跟跑(很典型的就是Copy to China(C2C)現象),移動互聯網時代并跑(某些領域甚至領先全球,比如新四大發明現象)。
AI時代會怎么樣,樂觀的預測是領跑。盡管我們在原生技術和基礎研究方面仍然落后美國,但在基礎設施、應用創新方面已經領先全球,再加上龐大的市場規模,基礎設施、應用創新的優勢必然演化為原生技術、基礎研究方面的創新。
能被卡脖子的技術越來越少了,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從信息化大國到信息化強國,我國有計劃在AI時代完成。平臺創新我國領先全球,日本養老行業向東軟取經正是這種背景下的產物。
東軟是中國由信息化弱國到信息化大國的見證者、參與者,參與了醫療、人社、社保、金融、教育、電力、稅務、政務等行業的信息化建設,這些投入已經成為這個社會運行的基礎設施。未來從大國到強國,東軟會沿著這條軌道繼續前行。
凱文·凱利在《2049》一書中思考“未來四分之一個世紀,中國會怎么樣”是認為:中國善于利用善用AI,中國有可能成為終極的信息化國家,成為全球信息化治理、創新、生產的典范。
終極信息化國家的基礎是領先全球IT基礎設施,這是一個通過海量數據賦能創新的大市場,企業可以利用各個層面的大數據推動應用層面的創新,其中包括中國在城市養老方面的創新。
人口紅利消失了,我們應該怎么辦?這是這些年行業焦慮的問題,答案或許就是“終極信息化紅利”。在“終極信息化”紅利的大背景下,養老不是問題,而是發展銀發經濟的機會。
4
普惠養老:呵護人間煙火
技術的能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結果就是普惠。東軟城市養老服務綜合平臺就是利用技術的能力,對接大數據機構,對數據進行標注,實現數據的價值化,實現普惠養老。
基于歷史的積淀,2023年的時候東軟著手轉型,往數字化和運營的方向走。東軟選擇了這三個場景,一個是養老的場景,第二是就業的場景,第三是醫療的場景。
養老是民政部門主管,就業是人社就業局主管,醫療是衛健委主管,經過數十年的積累,已經積累了足夠的數據。現在東軟通過大數據局與數據授權商,把數據匯集起來,用這些數據對場景賦能。
比如民政發高齡補貼,民政社區養老院的床位補貼,關于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等級鑒定等,過去是人工鑒定,現在可以通過數據鑒定了。
在適老化改造方面,養老商城里面以舊換新,讓老人通過平臺可以直接進行交易,適老化的改造產品直接在線上進行采購,僅在沈陽城市養老服務綜合平臺就匯聚了幾百類的商品。通過小程序,老人或子女與監護人能在線訂餐、購物。
一個法庫的老人想選擇渾南、康平等地的養老機構,可以在線查詢床位、價格、周邊環境、餐食、公共區域、健身設施、文化娛樂,而且可以選擇三維立體的顯示。從體驗上看,結合了攜程與貝殼找房的長處。
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所有機構,包括但不限于旅游、家政、醫療、足浴、金融保險,都能入駐到這個平臺,簡單說就是一個B端和C端交易和撮合的平臺和場合,類似天貓、京東。
按照這個規劃,城市養老服務綜合平臺滿足了老人、政府、數據擁有者、養老產品供應鏈、服務供應商各方的需求,基于先進的AI能力,實現了數據的價值化。
徐洪利說,搭建這個平臺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條件,那就是數據的融合:單獨把一個部門的數據拿過來,它不會發揮太大的作用,必須把各個部門的數據融合起來。融合數據,不止需要技術能力,還需要行業背景。
中國的養老格局“9073”,90%居家養老,7%社區養老,3%機構養老,城市養老服務綜合平臺提供了一個為所有人,包括低收入的老人、居家養老的人、到醫院費勁的老人、孤寡的老人服務的平臺。
呵護人間煙火,讓每一個老人都能得到照顧,讓健康永不掉線,城市養老服務綜合平臺正在將這一理想化的目標變成現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