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各地以屋場、院落、廣場、社區涼亭為平臺,結合農閑、傍晚等時段,干部群眾聚在一塊,同坐一條凳、同喝一壺茶,小屋場上謀大事,懇談會上聽民聲,謀出了鄉村振興新篇章,談出了為民干事務實風。
身子坐下去,實情撈上來。黨員干部的工作對象是群眾,工作重心在基層,為民解憂就應該走到群眾身邊去。不管是“屋場懇談會”“清風懇談會”,還是“鄉村夜話”“院落會商”,不僅是解決問題的場所,更是凝聚民心的橋梁,接地氣、聚人氣,打破了以往臺上臺下的隔閡,變“群眾上訪”為“干部下訪”,變“等群眾上門”為“上群眾家門”,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這樣的做法,讓基層群眾從“不想說”變為“主動說”“爭著說”,從“不敢說”變為“大膽說”“敞開說”。小到家長里短、鄰里糾紛,大到基層治理、鄉村振興,在溝通交流中,不僅找準了問題,摸透了民意,也拉近了干群之間的距離,增強了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基層是最好的課堂,群眾是最好的老師。聽真話、察實情,求真知、謀良策,就必須依靠群眾、深入群眾。著名的戰地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曾說過一句話,如果你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二戰期間,他貼近戰火,深入戰地,留下了許多經典的戰爭攝影作品。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匯集“金點子”,找準“良方子”,黨員干部需拜人民為師,向群眾學習,多到困難多、群眾意見集中的地方,去現場看、去一線聽,見人見事,才能鮮活畫像,對癥下藥。
群眾的心聲,是黨員干部工作改進的方向,群眾的“呼聲”,是黨員干部履職盡責的“哨聲”。黨員干部下基層、訪民情,必須真正俯下身子,掏出真心,“進得去”“坐得下”,這樣群眾才能放下戒心,暢所欲言。干部帶著感情去做事,群眾感受就不一樣。拿“屋場懇談會”來說,“談”是基礎,“懇”才是關鍵。放不下“官架子”,群眾就打不開“話匣子”;自己不“誠懇”,群眾就不可能有“真意”。摸不準民意需求在哪里,不了解群眾心里想什么,就找不到工作上的短板,明確不了今后改進的方向,也難以把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解決在實處。
群眾肯談事,干部更要肯辦事。群眾主動說事,只是了解掌握了問題,摸清了群眾的“需求清單”,但不能“聽了就行”,后續的解決問題才更考驗黨員干部的智慧和擔當。為群眾辦事,要的是真本事、硬功夫,要的是解決問題的實招硬招。黨員干部要聞“事”而動、傾力而為,能解決的馬上辦,有困難的想辦法辦,不推諉、不敷衍,以真招實策提升群眾的幸福感,確保群眾反映出來的問題和需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干一件成一件,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用真心實意的行動贏得群眾信任。(董新苗)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