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和以色列之間的這一輪沖突局勢發展到6月17日,不但沒有緩和,還出現了進一步惡化的勢頭,一方面是美國要求公民盡快前往避難處,中國外交部也通知中國公民最好趕快通過陸路邊境口岸撤離以色列,而特拉維夫等大城市的民眾開始向郊區撤離。
另一方面是伊朗首都德黑蘭也同樣出現了平民大批撤離的情況,由于以色列多次空襲德黑蘭,并發出了近似于威脅的,要求伊朗平民撤離德黑蘭的通告,據在德黑蘭的媒體報道,現在白天的伊朗首都大街上已經看不到什么行人和車輛了。
與此同時,雙方在戰場以外的口水戰一樣沒有停歇,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茨今天威脅說,伊朗最高領導人哈梅內伊“將會面臨和薩達姆·侯賽因一樣的下場”;
而伊朗地面部隊的指揮官基奧馬爾斯·海達里則表示,針對以色列的軍事打擊在未來幾個小時內將進一步加強。
伊朗導彈襲擊以色列的一幕
這些跡象都預示著,下一步沖突升級迫在眉睫,兩國都可能繼續擴大打擊的范圍,并波及平民居住區域。
不過問題在于,以色列沒有和伊朗進行長期消耗戰的本錢,這個國家的主要目標太緊湊了,難以承受伊朗長期的大規模導彈攻擊,伊朗的導彈可輕易覆蓋其主要城市和關鍵設施。
在前幾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國家無法突破以色列的地面防線,也缺乏取得制空權的武器裝備,但這一次沖突中,伊朗憑借其導彈和無人機的庫存具備了對以色列的重要目標實施飽和打擊的能力。
現在以色列的經濟本來就不咋地,內塔尼亞胡政府本來想要通過一場快刀斬亂麻的打擊行動壓服伊朗,挽救自己的支持率,但沒想到這一次伊朗卻在認慫和認命中間選擇了認真。
特拉維夫的爆炸
相比于之前幾次拉胯的、流于形式的導彈襲擊,這一次伊朗稍微拿出了一些認真勁,開始襲擊以色列的基礎設施。
如果伊朗導彈攻擊持續時間久一些,導致社會運行癱瘓,就會在以色列國內造成巨大的恐慌,并加大民眾的不滿,這樣的代價是以色列政府承受不起的。
更何況,以色列的導彈攔截系統庫存本來就有限,沖突僅僅持續了四天,以軍對伊朗導彈的攔截成功率就直線下降,再打下去其防空體系可能崩盤。
所以,以色列如果想要盡快取得對伊朗的勝利,剩下唯一的辦法就是向自己的忠實盟友(兼打手)美國求援。
響應及時
而美國總統特朗普不僅斷然否認自己和伊朗進行所謂的“和平談判”,還放話說: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真正的結束”比停火協議更好。
所謂“真正的結束”,言下之意就是打到伊朗徹底投降為止,從目前美軍的調動來看,確實想要在以色列吃不住勁之前徹底摧毀伊朗的遠程打擊能力。
其實美國早在6月13日以色列發起對伊朗的襲擊之前就已經全盤掌握了打擊計劃,并對局勢的發展做了預判,因此在伊朗還擊之后五角大樓很快就命令“尼米茲”號航母取消原定計劃,改變航線向西駛向中東。
加上“卡爾·文森”號航母(1艘導彈巡洋艦,3艘導彈驅逐艦)和英國海軍的“威爾士親王”號航母,美軍在阿拉伯海可以動用的航母共有3艘,能夠搭載30架左右的F-35和超過80架F/A-18戰斗機。
除了航母,美軍還有3艘裝備了“標準-3”型攔截導彈的“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已經部署在東地中海,正在配合以色列攔截伊朗的導彈。
發射導彈的美軍驅逐艦
目前,美國空軍超過30架KC-135和KC-46空中加油機已經從位于美國本土的基地出發抵達德國、英國和希臘的軍事基地,準備介入以伊沖突。
美軍一次性調動如此眾多的加油機是有原因的:以色列空軍目前裝備的F-35戰斗機和美國航母上搭載的F-35,其作戰半徑只有1100公里;
而無論是要從以色列境內或者從航母上起飛的F-35想要抵達德黑蘭實施空襲距離都超過了1400公里,這樣一來,F-35就必須通過加油機在邊境地區加油以免有去無回。
除了航母和加油機,美國海軍的第五艦隊就在波斯灣的巴林駐扎,加上在卡塔爾、科威特、阿聯酋、沙特、伊拉克等國的軍事基地,合計軍事人員約5萬人左右。
近期為了避免其非軍事人員遭到伊朗的導彈打擊,美軍調動多架C-5、C-17等運輸機,配合商用航空資源,優先安排家屬和非戰斗人員從科威特、卡塔爾、巴林等國撤離。
美軍在巴林的基地
本周二也就是昨天晚上,匆忙離開G7峰會的特朗普將和國安小組成員在軍情室會晤,這次會議很大概率上將決定美軍下一步對伊朗的軍事行動。
但是,不管美國如何高調準備對伊朗的打擊,我們不難發現其軍事力量的投放相當有限,現在露臉的只有海軍艦船和海軍航空兵的一批戰斗機,既沒有陸軍,也沒有空軍,甚至不包括海軍陸戰隊的兵力。
這樣的部署,意味著美軍最多就是打算通過遠程打擊的方式摧毀伊朗的抵抗意志,或者在伊朗內部促成政局更替,而并不打算陷入對伊朗長期戰爭的泥潭。
就在美國緊鑼密鼓地籌備對伊朗的戰爭時,美國國內的媒體卻酸不拉幾地又扯上了中國,反映出美國對自己在中東日漸邊緣化,而中國逐步走上舞臺中央的焦慮。
6月16日,美國主要媒體之一的CNN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寫道“中國譴責了以色列侵犯伊朗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行動,展現自身作為潛在和平調停者的角色”。
伊朗現在連電視也沒得看了
文章回顧了特朗普二次上臺以后積極推行“美國優先”戰略,在中東地區損害了一些傳統盟友的利益,并將它們推向中國主導的金磚國家體系。
此外,美國對以色列在加沙釀成的人道主義危機表現得無動于衷,同樣加劇了自身與阿拉伯國家的對立。
相對于美國完全倒向以色列,中國在中東的部署則要明智得多,雖然中國與伊朗近年來持續推進深化合作,但同時也在尋求平衡其與伊朗的關系及與沙特阿拉伯等國家日益發展的伙伴關系。
2023年,中國曾出人意料地促成宿敵沙特阿拉伯與伊朗的外交和解,并于次年成功地吸收包括伊朗、沙特在內的一批中東國家加入金磚國家序列。
可見,中國在中東的策略幾乎就是與美國完全相反,就像當年毛主席所說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
沙特伊朗復交堪稱出人意料
美媒的擔心其實是自己心里有鬼:如果中國真的成功調停了伊朗和以色列沖突,哪怕可能性很小,那么美國花了這么大力氣扶持以色列,又和伊朗動武,豈不是幾十億美元的投入又要打水漂了嗎?
看得出來美國人自己也擔心,如果美國只能給中東帶去戰爭和混亂的話,原來的地位將被中國所取代。
而這恰恰也是中國在中東世界進一步擴大影響力的良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