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漢故事/城市觀察員】
導語:7月1日,《人民日報》以一整版的重磅篇幅,推出專題文章《武漢:擇高而立、向上而行在支點建設中走在前列》。文章對武漢著力推動科教人才、交通區位、生態資源等核心優勢加速向強大發展動能轉變的實踐探索,進行了全方位、深層次的報道。
武漢“三轉”密碼:141萬在校生、238萬集裝箱與20頭江豚的經濟辯證法
清晨的長江新洲雙柳段,浪花突然被三只圓潤的灰色背脊劃破——長江江豚群正在這片被稱為“江豚灣”的水域自由游弋。這片水域棲息著20多頭“水中大熊貓”,成為長江生態修復的活體見證。百里之外,沉湖濕地的9萬余只候鳥在灘涂上梳洗羽毛,大紅鸛的粉紅色羽翼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這些生靈的回歸背后,是長江武漢段水質連續5年穩定保持Ⅱ類的生態奇跡,更是武漢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的生動實踐。
創新策源,141萬人才筑起科創高峰
在湖北東湖科學城,一道看不見的磁場正在改寫世界紀錄。國家脈沖強磁場科學中心成功實現71.36特斯拉的平頂脈沖磁場,一舉打破2018年64特斯拉的世界紀錄。不遠處,湖北九峰山實驗室的激光在中試線上飛旋,超過100個項目在這個全球領先的化合物半導體平臺上同步運轉。
武漢的創新基因深植于城市血脈。這里聚集著141萬名在校大學生、81名兩院院士,構成了全國最密集的智力矩陣之一。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揭示了一個關鍵坐標:武漢在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中位列第13位,成為中國中部閃耀的科創燈塔。
2024年,武漢啟動了一項顛覆性工程——籌建首批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高校、國家級智庫、新型研發機構與創新企業共同搭建起產學研融通創新平臺,目標直指三年內攻克重大產業關鍵核心技術。
中國光谷的數字經濟產業園內,蔚來能源新總部剛剛落戶。在光谷投資機構的多輪資本助力下,這家新能源巨頭選擇將創新引擎安置在武漢,隨后引發多家頭部機構和行業基金的跟投熱潮。
政府每年投入10億元設立的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正以“大膽資本+耐心資本”的創新模式,引導社會資本與財政資金“共投共擔”。這一機制有效縮短了創新醫療器械與原研藥從研發到上市的周期,讓實驗室的突破更快惠及百姓健康。
九州通衢,238萬標箱背后的開放矩陣
陽邏港的龍門吊如同鋼鐵森林,集裝箱卡車在堆場間穿梭不息。2024年,這個長江中上游集裝箱吞吐量“冠軍”港交出了耀眼成績單:全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38.1萬標準箱,同比增長3.5%。30條國內直達航線與5條國際近洋直航線路在此交匯,形成輻射全球的物流網絡。
今年2月11日,陽邏港迎來歷史性時刻——中歐班列(武漢)陽邏港第二始發站正式投入運營。“長江黃金水道”與“鋼鐵絲路”在此握手,來自長三角的電子元器件和中西部地區的機械設備在武漢完成“換乘”,直抵歐亞大陸腹地。
武漢的“超米字型”高鐵樞紐正在加速編織,12個方向的高鐵網絡串聯起國內128座城市。2024年,中歐班列(武漢)發運1008列,貨值達183.84億元,同比增長9.43%。
空中通道同樣壯觀:距離武漢天河機場90公里的鄂州花湖機場,作為亞洲首個專業貨運樞紐機場,已開通102條貨運航線,數量居全國第一。今年一季度,武漢天河國際機場一舉拿下整體旅客吞吐量、國際旅客吞吐量、中轉旅客吞吐量、起降航班架次4項“中部第一”。
交通樞紐的能量直接轉化為經濟動能。2024年,武漢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1萬億元,同比增長5.2%;外貿規模歷史性站上4000億元臺階,進出口總額達4033.5億元,增幅11.8%。這些數字印證了武漢從“九省通衢”向“九州通衢”躍升的戰略價值。
江豚作證,生態價值的經濟學革命
在江夏區的靈山生態文化旅游區,游客們很難想象眼前綠意盎然的打卡地曾是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山。經過創新性生態修復,這里的植被覆蓋率提升12個百分點,640種動植物在此安家,其中包括8種國家重點保護物種。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創造旅游收入800萬元——好生態就是生產力的最佳詮釋。
武漢的生態革命正在創造多個全國第一。在武昌沙湖畔的中碳登大廈,全國碳交易數據實時躍動。作為全國碳市場“數據中樞”,碳排放權登記結算(武漢)公司已累計交易6.53億噸碳配額,成交額突破448億元。
2023年6月上線的“武碳江湖”小程序,開創了國內個人碳賬戶的先河。運行兩年來,用戶從3萬激增至160萬,累計存下5.18萬噸碳減排量,相當于種植150萬棵樹。普通市民的低碳出行、垃圾分類等環保行為,通過數字化平臺轉化為可量化、可積累的綠色財富。
古今交響,5000萬人次的文化消費版圖
夜幕降臨,“知音號”游輪的汽笛劃破江面。甲板上,“長江聲浪派對”正熱鬧上演,熱干面和小龍蝦的香氣中,傳統游船變身為時尚潮流地標。每年“五一”,長江游船與輪渡共同接待游客超30萬人次,成為武漢夜經濟的黃金名片。
千年黃鶴樓與現代光谷在武漢完成時空對話。今年“五一”假期前三天,黃鶴樓接待游客超13萬人次;武漢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1月至5月10日接待游客1330萬人次,創同期歷史新高。
中國光谷的“光子號”空軌提供了未來主義的旅行體驗。今年“五一”期間,這條“懸空飛行”的軌道列車日均載客量突破2萬人次。AR技術與人形機器人的應用,讓游客在虛實交織中感受“賽博武漢”的科技魅力。
全長284公里的長江岸線與112公里漢江岸線,串聯起楊泗港都市T臺、青山江灘“鋼鐵記憶”主題公園等網紅打卡地,共同繪制出“五廊共生”的生態畫卷。2024年,這條城市畫廊接待游客突破5000萬人次,文旅融合的經濟效益令人矚目。
結語
在武昌沙湖畔的中碳登大廈,電子屏幕上跳動的數字正悄然改變中國經濟的地理版圖——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累計成交額突破448億元,武漢成為綠色金融的“數據中樞”。兩年前上線的“武碳江湖”小程序,將160萬普通市民的低碳生活轉化為可量化的碳資產,相當于在數字世界種下150萬棵綠樹。
從九省通衢到九州通衢,從鋼軌轟鳴到脈沖磁場,從江豚戲水到碳匯流動,武漢的每一次突破都在重新定義中心城市的戰略價值。當141萬在校大學生的智慧在實驗室閃光,當238萬標箱貨物在陽邏港集散,當20頭長江江豚在都市畔暢游——這座城市的優勢轉化密碼,已然書寫在創新驅動與綠色發展的壯闊實踐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