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7月1日上午11時,備受矚目的“八百里皖江第一隧”——蕪湖龍灣長江隧道正式建成通車。這一歷史性時刻,標志著安徽過江隧道建設實現零的突破,蕪湖跨江交通體系迎來全新升級 ,“天塹”從此化作通途。
工程建設者和市民代表推動拉桿,宣布龍灣隧道正式通車
蕪湖龍灣長江隧道位于蕪湖市長江大拐彎處,地理位置優越,戰略意義重大。它北接江北新城龍灣路,與蕪合高速、天(長)天(柱山)高速緊密相連;南接蕪湖城南大工山路,經弋江路可連通寧蕪高速 ,是蕪湖乃至皖南區域快速路系統的重要骨架線路。項目總投資約55.7億元,全長6公里,采用雙向6車道標準建設,設計時速80公里 。通車后,駕車從江北新區到對岸蕪湖市區,通行時間從原來的40分鐘大幅縮短至5分鐘,極大地提升了跨江交通效率。
作為長江皖江段首條超大直徑過江隧道,蕪湖龍灣長江隧道的建設過程堪稱一部攻堅克難的奮斗史詩。其建設面臨著“長距巖高水壓大、地層復雜施工難、斷層破碎風險高、可燃氣體灘底藏”四大世界級難題。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曾評價其為國內乃至世界上最為復雜和困難的工程之一,也是長江地質條件最復雜、施工難度最大的隧道。
面對巨大的風險挑戰,建設者們無畏艱難,勇毅前行。他們采用“皖江復興號”和“皖江奮斗號”兩臺15.07米超大直徑盾構機自北向南同向掘進,與復雜地質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較量。在1228天的施工中,建設團隊先后組織召開40余次內外部專家會,對設備進行了上百項適應性改造 。江底帶壓進艙4000余次,累計更換刀具5100余把 ,通過采取優化掘進參數、改造刀盤、優化刀具布置、帶壓進倉等一系列創新措施,首次在江底實現刀盤開口率增加、常壓下滾刀閘門更換以及巖脊處理 ,總結形成20余項關鍵核心技術,成功攻克江底軟硬不均復合黏性地層和斷裂破碎帶等復雜地質難題 ,為我國復雜地質條件水下盾構隧道建設增加了寶貴的技術儲備,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隧道通車即進入運營,為確保安全,蕪湖龍灣長江隧道打造了智慧綜合管控平臺,配備136個智能監控設備,實現全程實時監控。同時,建立高效消防系統,具備自動啟動功能,與指揮調度系統無縫對接,能迅速響應火災等突發情況。此外,每60米設置一處安全逃生通道,不僅有常規疏散樓梯,還為行動不便人群設計了疏散滑道,全方位保障隧道安全運營。
蕪湖龍灣長江隧道的建成通車,是蕪湖城市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它有效提升了蕪湖市的跨江交通能力,推動了江北新區的加速發展,為蕪湖打造“樞紐之城”注入了新動能,對促進蕪湖省域副中心建設,加快安徽長江兩岸經濟社會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它不僅緩解了現有交通壓力,更承載著重塑經濟地理版圖的重要使命,將有力促進區域間經濟、文化、科技等全方位的交流合作,推動物資、資本、人才等資源要素的高效流動。
未來,隨著蕪湖龍灣長江隧道的持續運營,它將成為蕪湖經濟騰飛的“加速器”,為這座城市的高質量發展鋪就更加堅實的道路,也為安徽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大皖新聞記者 孫芮
(安徽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