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的孫宏斌終于公開露面了,而且帶來的一定是非同尋常的信號。
據觀點消息,6月30日,融創中國召開了2024年度股東周年大會,與前兩年不同的是,這次孫宏斌也在現場亮相了,給大家的感覺還是有點驚喜。也不免讓大家猜測,是不是融創今年的債務進展有了新的起色?
對此,孫宏斌坦言,“公司過去經歷過很多困難和風險……不管是再好的行業,杠桿高風險就會很大。所以降杠桿是必須的。”面對股東提問,“您覺得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嗎?”孫宏斌堅定地回答“肯定的”。
一直對市場充滿信心的孫宏斌,在過去甚至被稱為激進狂人,面對今天市場的調整,孫宏斌似乎更加冷靜,“我們肯定不會再去那么多的城市,中國的每個城市差別很大。融創在北京、上海、西安、重慶等多個城市是有優勢的,要集中在核心一二線城市,把產品做好。”
但對未來的房地產發展趨勢,孫宏斌直言“一直比較有信心”。“除了開發業務之外,運營業務和能力在未來這兩三年會有一個比較大的突破。盡管面臨挑戰,公司對未來的發展持樂觀態度,預計今年的表現將優于去年。”
當然,一個企業的發展,我們不能只聽他怎么說,更要看他怎么做的。
房地產在最輝煌的時候干得好的多了去了,但是能在房地產遇到危機時刻妥善處理那才是真本事,更是智慧。從2022年融創陷入債務泥淖,到2023年完成900億境外債重組創造行業奇跡,再到2024年遭遇信達香港突襲清盤申請。種種信號表明,孫宏斌這位業界傳奇人物似乎越挫越勇。
說真的,孫宏斌過去的所謂“激進”表現,他帶領的融創中國在市場急轉直下的形勢下還是非常危險的,稍有不慎扎進去就出不來了。但是過去被視為負累的資產卻在政策曙光面前認證成了能快速回血的優質資產。
比起其他出問題的房企,融創似乎跑出奇跡般的“生死時速”,當同行們仍深陷首輪重組困局時,孫宏斌帶領的團隊僅用18個月便攻克900 億境外債務的攻堅難題,創下出險房企債務重組的速度標桿。
據專業機構測評,融創的債務紓解周期已從3-5年壓縮至2-3年的關鍵窗口期。這般高效運作的底層邏輯,源自市場對其運營實力的深度認可——即便在行業最艱難的時期,企業項目交付率始終穩居行業前列。這或許也是孫宏斌能夠保持信心的關鍵所在。
6月6日深夜的一紙公告,融創中國對外釋放了關鍵信號,公司已越過重組成功的“基本盤”門檻。融創可以說也一直牽掛著眾多人的心,它跟已經倒下的那些巨大的房企還不太一樣,因為我們確實能一點點的看到進步,看到化債路上在步步為營。具體什么情況呢?
據悉,目前約83%的現有證券持有人已提交加入重組支持協議的函件,整體未償還本金總額中約74%的現有債務持有人已提交加入重組支持協議的函件。
這將意味著融創中國的境外債重組基本實質性完成。據了解,境外債重組成功后,融創中國將成為行業第一家境外債基本清“零”的大型房企,預計化債約600億元。
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五個月,融創中國累計實現合同銷售金額約160億元,累計合同銷售面積約59.2萬平方米,合同銷售均價約2.7萬元/平方米。融創連續兩年總交付量進入行業前三,近三年累計交付已超66.8萬套。全力以赴完成近三年的保交房目標后,2025年的保交房工作依然是重中之重的首位。
不過這不代表融創已經安全上岸,真正的考驗或許才剛剛開始。孫宏斌必須拿出實際證明,經歷過鬼門關的融創能夠戒掉“規模癮”,而且在未來前進道路上容不得半點差錯,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正如孫宏斌在書中所寫:“年輕不能四平八穩,年紀大了不能不顧一切。”這或許也是融創的真實寫照,更是中國房企在成長中的感悟。
如果融創能夠好起來,或許房地產行業也真正走向成熟了,因為這就是中國房地產行業的發展軌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