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中為何會被稱之為中國風水第一城?我國古代兩位著名風水大師袁天罡和李淳風,曾同時在這里定居,去世后也都葬在了這座城市,那么,閬中究竟有何特殊之處?為何會被稱之為中國風水第一城呢?
閬中地處四川省東部,四川盆地北緣,是南充市代管的縣級市,面積約1878平方千米,閬中歷史源遠流長,被稱之為世界千年古縣,嘉陵江從閬中中部呈南北縱貫而過,但在古城地區,江水從西北入,東南出,形成了359°的“U”型環抱,構建起“九曲來水,金城環抱”的頂級水局。同時閬中古城北側靠蟠龍山,南側臨錦屏山,東西有依梁山和玉臺山,形成左青龍蜿蜒,右白虎馴服,前朱雀翔舞,后玄武垂頭,四象拱衛的經典風水布局。
站在嘉陵江對面的白塔山上俯瞰閬中,嘉陵江與古城U型輪廓則自然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太極圖陣型,這種三面環江,四面圍山,山水相融的選址和布局,均契合中國古老的風水理論,因此閬中被稱之為中國風水第一城。
唐朝時期,創作中國古代第一預言奇書《推背圖》的兩位風水大師袁天罡和李淳風,都在閬中定居。據傳說,袁天罡在蟠龍山“鋸斷龍脈”,李淳風則設計出了“九龍朝圣” 水系,使得閬中成為了風水實踐的圣地。
并且兩人的墓地也相距為鄰,合葬于閬中天宮院,由于這一地區周圍被九座山環繞,中間平壩處有一座大石臺,神似一頂“圣冠”,故形成了"九龍捧圣"的風水寶地。
其中李淳風葬于五里臺山上,五里臺山是一座圓形山包,如同一顆珍珠,兩側山脈神似飛龍,形成了“二龍戲珠”的格局。
袁天罡則葬在觀稼山半腰,位置坐北朝南,前臨天宮院,與李淳風墓遙遙相望。觀稼山形狀如同一只麒麟,前面的圓形山如同一個太陽,形成了“麒麟奔日”的格局。
而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閬中的這種風水格局,則是古人在與自然共生中所鉆研出的智慧。閬中北側的蟠龍山,可有效阻擋冬季西北風,嘉陵江的環繞則有效調節了閬中局部氣候,使得這里形成了冬暖夏涼的優越環境。同時,三面環水的布局,既能夠為水運提供便利,也能夠成為天然防御屏障,三國時期,劉備入駐益州后,閬中便成為了扼守米倉道的戰略重地,米倉道連接漢中與蜀地,蜀漢若想控制川北,閬中是關鍵,因此這里被視為是保衛成都的重要戰略防線,同時,閬中還能向東支援荊州,與東吳作戰,向北支持漢中防線,有效抵御曹魏。
劉備曾派出最信任的核心將領張飛,鎮守閬中7年,期間曾擊敗曹魏名將張郃,成功穩固蜀漢北方防線,由此也印證了閬中的戰略價值。
漢代時,閬中城位于嘉陵江凹岸,河水對河岸的侵蝕強烈,導致城區常遭受水患,直到唐代袁天罡和李淳風通過勘測,將古城整體南遷,避免了“江水反攻” 的水患,這也是中國古代結合自然地理利用風水理論所體現出的實用價值。
因此,相較于西安、洛陽等古都,閬中的山水格局也更加完整,風水倫理至今都貫穿閬中城市肌理。
另外,閬中還被稱之為“中國春節文化之鄉”,這里是春節的發源地,西漢著名天文學家落下閎,在漢武帝時期,曾主持制定了《太初歷》,首次將正月初一確定為“歲首”,春節也隨之成為全國統一節日。在《太初歷》推行之后,閬中結合宮廷“正旦朝會”禮儀與巴蜀民間的“驅儺祭祖”習俗,逐漸形成了除夕守歲、元日拜年等一系列早期春節習俗,據國內一眾專家評審,閬中在我國傳承和保護春節文化資源中,具有標本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