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里的恒大已經出現,只不過還沒爆”,一個多月前,車企大佬魏建軍發表了汽車界恒大的言論,成為了外界熱議的焦點。
在業內看來,所謂“汽車界恒大”,是暗喻有車企靠高負債擴張,且面臨暴雷風險,這與恒大“崩盤”的路徑相似。
某迪的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對此回應稱,任何唱衰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言論都是不可取的。同時,對于很多危言聳聽的言論,以及網上的各種節奏,某迪已經向國家有關部門反映及上報了相關證據及線索,對于惡意帶節奏的相關方,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但我覺得某迪的上述言論不妥,古語有云“真金不怕火煉”,好的東西,是唱不衰的。比如,幾十年前,某地就一直唱衰美帝,唱衰西方,然而,近代以來,每次重大的科技革新,都發源于美帝。如果能唱衰,就沒有鴉片戰爭,沒有甲午戰爭了。
很簡單,唱衰就可以了,中國人口這么多,大家一致唱衰,帝國主義便滅亡了?
相反,古語還云,良藥苦口利于病。有時,真話就是這么逆耳,但一個人或一家企業,一個行業,對一些不愿意聽的聲音進行壓制時,那反而有可能是真相。
而真相雖暫時被壓制,但雖遲但到。
據濟南時報等媒體報道,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四省市汽車經銷商協會6月30日發出的聯名公開信,內容是“敦請主機廠改善長三角地區汽車經銷商經營困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長三角地區的汽車銷量占中國總銷量的25%。
公開信中,首先敘述了長三角經銷商面臨的困境,包括庫存壓力突破警戒線、現金流危機加劇、銷量斷崖式下滑、成本與考核壓力雙重承壓等。
信中說,當前主機廠持續壓庫現象突出,車價倒掛現象普遍。6月起,長三角地區銀行業陸續暫停汽車貸款業務,導致訂單流失嚴重。銀行返利政策驟降(部分降幅達11%),車價倒掛加劇,經銷商被迫承擔巨額虧損。
另外,當前消費者觀望情緒濃厚,日均到店客戶量銳減,成交率下降超30%。
公開信稱,當前汽車市場面臨愈演愈烈的內卷式競爭。四家協會調查顯示,長三角地區汽車經銷企業普遍面臨庫存升高、市場競爭失序、企業資金鏈斷裂風險加劇等嚴峻挑戰。
公開信指出,部分主機廠變相強制經銷商按照其定價規則,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新車,令經銷商壓力巨大。
公開信“強烈敦請”各主機廠支持“建立產銷協同機制”,取消“一刀切”銷量目標,根據區域市場容量動態調整批售計劃,允許經銷商自主申報合理庫存上限;停止強制搭售、配件外賣等非理性考核,保障經銷商經營自主權。
公開信并呼吁“建立價格預警機制”,禁止跨區域竄貨與惡意壓價行為,對倒掛車型提供專項補貼;調整批售節奏,協助經銷商清理滯銷庫存,提供置換補貼或金融貼息支持。
近年來,大家有一個體會,便是越來越卷了。一度快速膨脹的汽車行業陷入“淘汰式競爭”,像“高合、哪咤、集度……”等車企接連退場。
而活著的部分車企為了生存,不惜賠錢買車,目的是搶占市場占有率,“卷死對手”。
在汽車行業無序競爭、市場價格戰不斷、整車廠賬期長等壓力之下,處于行業中下游的汽車經銷商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艱難,普遍面臨“賣一輛虧一輛”的尷尬境地。
“難賺錢”導致很多汽車經銷商選擇退出銷售網絡。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統計資料顯示,2024年全國汽車4S店退網數量為4419家,4S店規模自2021年以來首次出現縮減。
這是一個過于“內卷”,“卷”到了毫無容錯空間的市場,不給任何一個企業歷練糾錯的機會。2024年,汽車產業的總產值達到10.65萬億元人民幣,超越房地產行業成為我國經濟的最大支柱。
然而,盡管產銷量和出口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但行業的利潤率卻僅為4.3%。作為對比的是,豐田營業利潤率10%,凈利潤2364億元,一家就頂得上中國七大車企。
更值得警惕的是,內卷正引發行業生態的連鎖崩塌:
為壓縮成本,部分經銷商削減售后維保投入,導致消費者投訴量同比激增37%;
主機廠為維持市占率盲目擴產,庫存預警指數連續12個月突破警戒線;
而看似惠及消費者的 "低價狂歡",實則暗藏電池衰減、質保縮水等隱性風險。
當汽車行業陷入 "賠本賺吆喝" 的死循環,最終損耗的不僅是企業的盈利能力,更是整個產業的技術創新動能與可持續發展根基。
這場內卷危機的本質,是行業從增量時代轉向存量時代時,尚未建立起以技術迭代、服務升級為核心的競爭邏輯。當 4S 店退網潮與車企退場潮交織上演,我們不得不正視一個事實:無序內卷正在瓦解汽車產業的價值鏈條。
有人把內卷歸結于內需不足,比如人民銀行前行長易綱就呼吁:中國面臨內需疲軟的問題,尤其是在消費和投資方面。
可是,除了內需疲軟,還有一種原因是過剩。
雄心勃勃的地方政府希望通過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工業產能為自己的政績加分。所以鋼鐵工廠在沒有需求的情況下繼續生產,這種情況也體現在其他許多行業。中國甲醛以及農藥的產量都嚴重過剩,造船業中的泡沫現象也很嚴重。盡管汽車市場不斷縮水,全國范圍內各種汽車制造廠卻如雨后春筍般地不斷涌現。
碳酸鋰價格的過山車軌跡,早已揭示鐵律:當動力電池材料產能從2020年的50 萬噸飆升至2024年的280萬噸,供過于求的必然結果是價格從18萬元/噸暴跌至6萬元 / 噸。這種行業性的供需錯配,本質在于產能出清機制的失靈——地方保護主義下,落后產能僵而不死,優勢資源無法向頭部企業集中,最終導致全行業陷入 "越過剩越生產" 的惡性循環。
正如經濟學規律所示:唯有讓過剩產能完成市場出清,才能打破供需失衡的死結。當鋼鐵行業的 "地條鋼" 徹底淘汰、化工行業的落后裝置有序退出、汽車產業的無效產能加速出清,產業周期的真正拐點才會到來。
我知道,這樣說,人們可能感覺不舒服,但問題就在那里,是回避不了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