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從跌下神壇到重登神壇,只需要三分鐘。他們的存在是其他人了解世界參差和殘酷性的最直觀窗口,雷軍就是這樣的天選之人。
小米發布會當天,可以想象北京小米汽車總部的瘋狂氣氛,不斷拉升跳動訂單數據讓同行所有努力都變得不值一提。當數據反饋給雷軍一瞬間,他的表情凝固在喜悅與憂慮的交界點。
3分鐘20萬大定,1小時28.9萬訂單——YU7的銷售數據創造了全球汽車工業史上的奇跡。在此刻,兩個月前小米汽車事故引發的輿論風波正式煙消云散。曾經評價雷軍跌下神壇的聲音,如今都反轉成了驚嘆和稱贊。
狂喜之余,作為地球上“欠車”最多的男人,雷軍或許依舊心事重重。在40公里外的小米工廠,9100噸一體化壓鑄機正晝夜不息地運轉,卻依舊無法掩蓋一個冰冷的現實:部分用戶要等到2026年底才能提車。
爆火背后的交付困局
對小米汽車而言,交付困局由來已久。在上一款車型SU7發布后,“欠車”已經成為常態。盡管質疑和挑戰的聲音不斷,但SU7憑借外觀和車機的優勢,讓不少消費者寧愿為“期貨”下單。在二級市場,該款車的表現甚至不輸傳統豪車。
很多解讀將小米兩款車的爆火,歸功于參數和“科技平權”里面。從發布會上,與特斯拉的貼身比較看,這種說法似乎合情合理。比如YU7定價在25.35萬元,屬中大型純電SUV,全系標配800V高壓平臺和激光雷達,后驅版CLTC續航835公里,四驅版零百加速僅3.23秒。當同等價格區間的特斯拉Model Y煥新版售價26.35萬元比似乎優勢明顯,市場如何選擇不言而喻。
但仔細思考,這種邏輯很那站住腳。目前市面上同樣高配低價的車型并不少,但能夠引起下單狂潮的只有小米。真實原因恐怕連車主都不愿提及。目前看,小米汽車真正呈現碾壓優勢的就是外觀設計。
第一款跟百萬級別的保時捷撞臉,第二款車跟數百萬級別的法拉利和阿斯頓馬丁有相似之處。這樣出挑的外觀,讓不少有豪車夢卻囊中羞澀的消費者陷入瘋狂。與其說是“科技平權”不如說是“美學平權”。
在微博,有小米車主對質疑聲回懟:“你可以質疑小米的技術、空間,但是你很難再顏值上挑刺,對我夠了。”這大概就是數十萬小米車主的心聲。
跟小米有關的罵戰在社交媒體上,一直熱度高漲。有網友諷刺:“法拉利SUV有個長車頭,是因為要裝V12發動機,而小米YU7拉長車頭,是因為法拉利就是這么設計的。”
而小米粉絲則認為,長車頭除了美學考慮外,功能上給碰撞預留了更長的潰縮區,同時前備箱體積更大,是好設計。緊接著,又有網友質疑這種設計擠占了車內空間和后備箱空間。關于小米的猛烈爭論,無休無止,難有勝者。但這本身就是小米巨大流量和話題的一部分,而市場和訂單站在了小米一邊。
資本市場也迅速回應這場盛宴:小米美股ADR單日漲幅超10%,市值激增500億港元;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競品股價應聲大跌,百億市值瞬間蒸發。
市場狂歡背后依舊暗流涌動。小米汽車App顯示的數據令人焦躁:YU7標準版交付周期長達53-56周,即便頂配Max版也要等待33-36周。更嚴峻的是,SU7積壓的十幾萬輛訂單尚未消化,YU7又新增近29萬訂單,累計待交付量接近50萬臺。
從北京亦莊的相關文件看,小米在建設工廠擴張產能上已經足夠“雞血”,但還遠遠不夠。一期工廠月產能極限僅2.5-3萬臺,目前已經全負荷運轉。二期工廠投產后,前期月產能不足,后期拼盡全力才能媲美一期。而三期工廠尚在規劃,恐怕最快也要2026年才能投產。
按當前產能計算,消化現有訂單需一年半時間。供應鏈的韌性是另外一個更令人擔憂的點——數十家核心供應商中任何一家出問題,都會影響產能的釋放。
“欠車”已成為小米的標簽。社交媒體上,“雷軍欠兩屁股車”“YU7等于逾期”的調侃登上熱搜,米粉無奈笑稱:“有錢人太多,雷總欠車還不過來”。黃牛嗅到商機,二手平臺代搶費炒至2000-10000元,即使如此仍需等待半年以上。
好的一面是,小米汽車海量大定占坑效應明顯,鎖死了該價格區間的大批消費者。在大額低頻消費賽道,預先切走足夠多的用戶基本盤,等同于給同行斷糧,這恐怕也是同行不斷喊話挑戰小米的重要原因。壞的一面是,“訂單堰塞湖”是實實在在的欠債,消費者的耐心比熱情要少得多。
恩怨纏斗與生態新局
小米Yu7強勢登場后,感到巨大壓力的除了特斯拉,恐怕就是小米的老對手華為了。在手機市場交手十年后,華為先于小米進入車圈,且戰績卓著。如今,在小米的訂單面前,華為鴻蒙智行的成績就顯得相形見絀了。
在Yu7發布會前,余承東曾指出有些車的質量無法匹敵它的銷量。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不少人推測暗指小米。這樣的口水戰,在過往的十年間,手機圈已經見怪不怪了,只是當下戰場轉移到了車圈。
2014年,當小米如日中天時,雷軍余承東關于用戶屬性銷量等方面的爭論不斷。之后的幾年,競爭焦點轉向專利戰場,雙方攻守不斷。不知道未來的車圈競爭是否會重演當年的劇本。
站在當下的節點上,小米在車圈似乎已經占據明顯優勢。在華為始終難以啃動的純電領域,小米不僅僅是站穩了腳跟,還爆火了兩局。未來,環保要求漸嚴,出行限號趨勢明顯,留給增程為主的廠商時間恐怕不多了。不過,曾經一代神車問界M7將迎來改款,這恐怕就是華米較量這一回合的勝負手。
而對于華為以外對手,小米應對態度要明顯從容很多?;诙嗄晔謾C生態的經驗,小米的優勢明顯。
面對交付困局,小米亮出了護城河——“人車家全生態”戰略。當用戶說出“回家模式”,YU7自動規劃路線、關閉辦公室空調、啟動家中掃地機器人。這種深度打通米家200+設備的互聯能力,形成對其他廠商的降維打擊。
在補能網絡建設上,小米已部署液冷超充站,計劃2026年底實現“縣城全覆蓋”。雖然不是市場第一,但也展示了小米的野心。
而小米汽車另一個巨大的隱憂,就是龐大用戶數和相對單一的產品。從概率學角度考慮,即便低事故率,事故的絕對數可能也會因車型保有量高而變得很大。一旦出現事故或者負面輿情,就很容易被放大,成為眾矢之的。
行業洗牌與新秩序重構
不管怎么說,小米的出現已經徹底改變了車圈的思維模式。當小米第一次爆火的時候,公眾可能認為是僥幸,而第二次爆火就就證明了小米的方法論十分有效。
YU7引發的沖擊波正在給車企們瘋狂制造焦慮。社交媒體上,傳統車企高管的爭議性言論,折射出傳統車企的集體焦慮。更深遠的影響在于技術還是美學首位的爭論正在迎來終局。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車企的共識是,技術決定一切,但市場當下對YU7的反應告訴他們,顏值才決定一切。
這當然不是什么重大發現,只是對商業過往的再一次確認。早在30多年前,喬布斯在接受采訪時,就坦言商業成敗,決定一切的還是品味。當下有人認為雷軍已經從雷布斯變身成了雷斯克,但從這點看來,雷軍恐怕更像是喬布斯的信徒。
此時此刻,北京小米汽車銷量控制后臺里,YU7訂單數仍在攀升。很難想象,十年前手機行業的奇跡正在汽車領域重演。主導者小米在爭議中狂飆,超越想象的速度,也意味著眾多車企崩潰退出的進度要大大提前了。
十年間,雷軍經歷了產業友商的崛起與隕落,從“饑餓營銷”指責到產能缺口調侃。如今小米汽車的生態野心與商場恩怨,恰似中國科技企業的雙螺旋:在對抗中學習,在競爭中進化。
北京亦莊工廠的壓鑄機仍在轟鳴,但三期工廠的圍墻外,黃土裸露的工地上,打樁機的節奏決定著小米能否將這場訂單狂歡轉化為持久勝利。交付長隊已排到2026年底,而資本市場給小米的萬億美元估值期待,不會等待太久。
至于外觀原創度,雷軍恐怕不用擔心太多。一位知名投資人對互聯網評說:“古印度人發明了世界通用數字,而現在它叫阿拉伯數字。如果產品賣得足夠多,保式美學法式美學最終會沉淀成雷式美學。沒人記得施樂實驗室他們只記住了喬布斯和比爾蓋茨,這就是世界的殘酷性與荒謬性?!?/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