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續)
201.夏朝"家天下"確立王位世襲制,啟通過甘之戰擊敗有扈氏鞏固統治。
202.商朝甲骨占卜程序包括整治甲骨、鉆鑿、灼燒、解讀兆紋、刻辭記錄。
203.西周金文記載周王賞賜儀式,常見"賜貝""賜金"等用語反映商品經濟。
204.春秋鐵器革命冶鐵技術突破,山東臨淄出土春秋晚期鐵器含碳量達0.5%。
205.戰國郡縣制萌芽,魏國設上郡,秦國設漢中郡,加強中央對地方控制。
206.秦朝馳道標準道寬五十步(約69米),每隔三丈(約7米)植樹一株。
207.漢代刺史制度演變:西漢為監察官,東漢末成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
208.三國屯田制分軍屯(鄧艾在淮北)、民屯(曹操在許下)兩種形式。
209.北魏三長制設鄰長、里長、黨長,取代宗主督護,加強基層管理。
210.隋朝科舉考試科目包括明經(考儒家經典)、進士(考時務策)等。
經濟與科技(續)
211.商朝貝幣單位"朋"為計量單位,一朋通常由10枚海貝串成。
212.漢代代田法耕作方式:一畝三甽(溝),歲代處(輪換休耕)。
213.唐朝柜坊業務包括存款(收"柜租")、貸款(月息3%-5%)、匯兌。
214.宋代市舶司稅收稱"抽解",粗貨十分抽一,細貨十分抽二。
215.元朝紙幣制度中統鈔以銀為本位,至元鈔以金為本位,面值從十文至二貫。
216.《周髀算經》記載勾股定理特例(勾三股四弦五),早于希臘畢達哥拉斯。
217.漢代造紙工藝包括漚泡、舂搗、抄造、晾曬等工序,原料多樣化。
218.南朝祖沖之測算交點月長度27.21223日,與現代值僅差0.00001日。
219.北宋《武經總要》記載火藥配方硝石50%、硫磺25%、木炭25%。
220.明朝《本草綱目》分類體系:16部60類,收錄藥物1892種。
軍事與戰爭(續)
221.商朝戰車編制每輛戰車配兩馬,車上有甲士三人,車下隨行徒兵十人。
222.戰國弩機結構由望山(瞄準器)、牙(掛弦)、懸刀(扳機)組成。
223.秦軍青銅劍長度達91厘米,表面鉻鹽氧化處理技術失傳兩千年。
224.漢匈河西之戰(前121年)霍去病率輕騎深入,獲休屠王祭天金人。
225.唐蕃之戰(670年)大非川之戰,薛仁貴軍因郭待封違令遭吐蕃圍殲。
226.宋代床子弩需百人操作,檀淵之戰射程達千步(約1500米)。
227.岳家軍戰術"以步制騎":持麻扎刀、提刀、大斧專砍馬腿。
228.元朝火銃發展現存最早銅火銃(1332年)口徑10.5厘米,重6.94千克。
229.明朝水師裝備福船設四層甲板,配備佛郎機炮、火球、火箭等武器。
230.清軍入關裝備滿洲弓拉力達70公斤,射程200米,射速每分鐘6箭。
思想與教育(續)
231.孔子教學科目"六藝"具體指禮、樂、射、御、書、數六種技能。
232.稷下學宮制度學者"不治而議論",享受上大夫待遇,自由講學。
233.漢代太學教材以五經(《詩》《書》《禮》《易》《春秋》)為主。
234.宋代書院規制白鹿洞書院有禮圣殿、御書閣等建筑,學田維持運轉。
235.明代國子監課程包括《四書》《五經》《大明律》《御制大誥》等。
236.孟子政治思想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主張。
237.荀子認識論主張"虛壹而靜",通過"解蔽"達到全面認識。
238.董仲舒宇宙觀構建"天人合一"體系,認為人副天數,同類相動。
239.范縝哲學貢獻提出"形質神用"命題,批判靈魂不滅論。
240.顧炎武治學方法倡導"經世致用",開創清代樸學新風。
法律與制度(續)
241.西周刑罰原則"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體現等級差別。
242.秦律量刑標準盜竊660錢以上黥為城旦,五人共盜一錢以上斬左趾。
243.漢代訴訟程序包括"告劾"(起訴)、"傳覆"(取證)、"斷獄"(判決)。
244.唐代司法機構大理寺掌審判,刑部掌復核,御史臺掌監察。
245.明代會審制度朝審(死刑復核)、熱審(夏季減刑)、大審(宦官參與)。
246.周代婚姻制度"六禮"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247.漢代繼承制度實行"諸子均分",女子可繼承財產但份額減半。
248.唐代均田制規定工商業者授田減半,狹鄉(人多地少)不授倍田。
249.宋代科舉改革實行糊名、謄錄制度,防止考官徇私舞弊。
250.明清賦役制度一條鞭法將徭役折銀征收,攤丁入畝廢除人頭稅。
藝術與文學(續)
251.甲骨文構字法已具備象形(日、月)、指事(上、下)、會意(休、牧)等。
252.西周大盂鼎銘文291字,記載周康王二十三年冊命貴族盂的史實。
253.秦代書法演變從籀文(大篆)到小篆,李斯制定標準書寫規范。
254.漢代碑刻高峰《乙瑛碑》《禮器碑》《史晨碑》并稱孔廟三碑。
255.王獻之書法成就創"一筆書",代表作《中秋帖》被譽為"一筆書之祖"。
256.《詩經》地域特色《國風》分十五國風,反映各地民歌風格差異。
257.楚辭藝術創新打破《詩經》四言體,開創"兮"字句的騷體詩。
258.漢賦四大家司馬相如《子虛賦》、揚雄《甘泉賦》、班固《兩都賦》、張衡《二京賦》。
259.唐詩分期理論初唐(王勃)、盛唐(李白)、中唐(白居易)、晚唐(杜牧)。
260.宋詞流派分野婉約派(柳永、李清照)與豪放派(蘇軾、辛棄疾)。
民族與外交(續)
261.漢代西域都護鄭吉首任都護(前60年),治烏壘城(今輪臺東)。
262.北魏民族融合孝文帝令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通婚,改籍貫為河南洛陽。
263.唐代安西四鎮龜茲(今庫車)、疏勒(今喀什)、于闐(今和田)、焉耆。
264.茶馬貿易規模宋代每年用茶200萬斤換馬2萬匹,明代增至400萬斤換4萬匹。
265.土司承襲制度需朝廷頒發印信號紙,定期進貢,服從征調。
266.張騫出使見聞大宛(費爾干納)產汗血馬,大夏(巴克特里亞)有邛竹杖。
267.法顯航海路線從獅子國(斯里蘭卡)經耶婆提(爪哇)返回青州(山東)。
268.遣唐使團規模每次約500人,分四船,有留學生、學問僧隨行。
269.馬可·波羅記載元大都城墻周長24英里,有12座城門,街道筆直如棋盤。
270.利瑪竇傳教策略穿儒服、說漢語,用《坤輿萬國全圖》吸引士大夫。
建筑與工藝(續)
271.半坡建筑技術圓形房屋采用木骨泥墻,入口設高門檻防雨水倒灌。
272.曾侯乙編鐘分三層懸掛,上層鈕鐘19件,中下層甬鐘45件,镈鐘1件。
273.秦始皇陵布局仿咸陽都城,內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
274.長信宮燈設計宮女右臂為煙道,體內盛水過濾煙塵,體現環保理念。
275.大明宮建筑群含元殿采用"雙闕"形制,殿前龍尾道象征天子威儀。
276.應縣木塔結構使用54種斗栱,暗層加設斜撐,形成柔性抗震體系。
277.《營造法式》成就規定"材分"模數制,實現設計施工標準化。
278.元青花特征蘇麻離青料含高鐵低錳,燒成后呈現鐵銹斑和暈散效果。
279.景泰藍工藝需經制胎、掐絲、點藍、燒藍、磨光、鍍金七道工序。
280."樣式雷"圖檔包括畫樣(設計圖)、燙樣(建筑模型)、工程做法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