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熊芳雨7月1日報道:7月1日清晨五點半,82歲的季德英佩戴黨員徽章,準時出現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前——這是她連續6年在黨的生日這天“回娘家”。“在黨的領導下日子越過越好,來這里就像回家充充電。”季德英的話語里藏著千萬黨員的共鳴。當天,中共一大紀念館以升旗儀式、文藝匯演等形式,拉開“頌歌獻給黨”系列活動序幕,讓百年石庫門成為沉浸式黨史課堂。
七點多,一大廣場上已人頭攢動,人們懷著崇敬與期待,等待升旗儀式的開始。八點整,國旗護衛隊邁著整齊有力、鏗鏘作響的步伐護送國旗走向升旗臺。在激昂雄壯的國歌聲中,鮮艷的五星紅旗緩緩升起,迎風飄揚。現場所有人莊嚴肅立,目光緊緊追隨著國旗,心中滿是對黨的熱愛與敬意。這一刻,時間仿佛凝固,歷史與現實在這片承載著初心與使命的土地上交織碰撞。
頌歌獻給黨,文藝匯演寄深情
升旗儀式結束后,“頌歌獻給黨”系列慶祝活動正式拉開帷幕。由上海盧灣一中心小學、上海市光明中學、上海市建平中學、上海市第四中學組成的“百人合唱團”手捧紅色鮮花,精神抖擻地登上舞臺。他們用清澈稚嫩卻飽含深情的嗓音,唱響經典紅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五年級的陸藝宸是合唱團的一員,他激動地表示:“今天能在黨的誕生地唱這首歌,我感到無比自豪,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這首歌的含義。”
在展廳里,由“李大釗”扮相講解員帶領現場觀眾沉浸式參觀《偉大的開端》展覽,帶領大家回溯建黨初心;街巷中,中共一大紀念館的紅色講解員們正帶隊開啟City Walk紅色行走活動。參與者們沿著先輩們的足跡,探訪一處處紅色地標,聆聽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歷史故事。他們不再是被動的聽眾,而是成為歷史的參與者,在深度體驗中深化對黨史的認知。一位參與紅色行走的年輕觀眾感慨道:“以前對黨史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書本上,這次通過這種實地體驗的方式,我真正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也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與此同時,周公館草坪上正在進行別開生面的沉浸式主題黨課——“周公館風云錄”。演員們精彩的演繹,將觀眾帶回到79年前,讓大家親眼目睹周恩來同志在此領導和部署工作,與國民黨斗智斗勇,堅定地揭露國民黨挑起內戰丑惡行徑的場景,深刻領略到周恩來同志卓越的外交智慧與堅定的革命意志。
珍貴文物捐贈,填補歷史空白
活動現場,一個特殊的環節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顧家幹、顧家熙的后人顧寶炎,將一份珍貴無比的《周恩來手書李公樸、聞一多悼詞》捐贈給中共一大紀念館。這份手稿背后,隱藏著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1946年7月,國民黨特務在昆明悍然暗殺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樸、聞一多,這一暴行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周恩來同志聽聞噩耗,痛心疾首,在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周公館),懷著滿腔悲憤,親筆寫下悼詞。同年10月4日,上海各界人士在福州路天蟾舞臺舉行公悼大會,鄧穎超同志在大會上宣讀了這份由周恩來書寫的悼詞。會后,鄧穎超將悼詞原稿交給《新華日報》記者顧家熙,囑咐他帶回報社印刷刊發。顧家熙隨后將這份珍貴的手稿交予兄長顧家幹妥善保管。近80年來,顧家后人顧寶炎等一直精心保存著這份手稿,使其完好無損。
中共一大紀念館黨委書記、館長薛峰難掩激動之情,介紹道:“這份手稿是周公館建館近50年來文物征集工作的重大突破,堪稱鎮館之寶。它是中國共產黨與廣大民主人士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的歷史見證,也是周恩來同志一生為黨建立、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作出巨大貢獻的生動寫照。未來,我們將以最恰當的方式展示這份手稿,讓更多人領略其背后的歷史價值與精神內涵。”
數字賦能,紅色文化創新傳播
七一當天,“數字一大”小程序正式上線,為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紅色文化參觀互動新體驗。
在小程序里,觀眾不僅可以瀏覽APP同款“初心島”“藝術中的紅”專題云展,近距離欣賞革命文物的魅力,還能在專題島里解鎖更多有趣的互動玩法,收集設計精美的數字藏品。
中共中央組織部公布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4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已突破1億名,達到10027.1萬名。
為了讓觀眾及時了解最新的黨員發展情況,中共一大紀念館在基本陳列“偉大的開端——中國共產黨創建歷史陳列”中,通過多媒體視頻的形式,將最新的黨員數據動態直觀地呈現在觀眾面前。這一創新舉措,讓觀眾在參觀展覽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中國共產黨不斷發展壯大的蓬勃生機,也更加堅定了對黨的信心和對未來的信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