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8個多月的生態修復與景觀提升,位于上海濱江森林公園西南角的沿江通道(郊環隧道)工程原臨時占用地塊蛻變成生態綠洲,從今天起向市民開放。
該地塊此前因建設上海沿江通道(郊環隧道)浦東段工程被臨時占用。作為本市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郊環隧道對于完善城市快速路網、緩解過江交通壓力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工程主體完工,該地塊的使命也隨之轉變。如何修復工程建設帶來的生態影響,將這塊“工程傷疤”重新融入城市綠色肌理,恢復其生態服務功能,成為后續工作的重點。此次改造正是基于這一背景,旨在實現從“工程用地”到“生態綠地”的華麗轉身,為市民提供更優質的生態環境。
四大主題區域,生態與功能的完美融合
宿根花園,由原無障礙花園升級而來,上層種植櫻花、海棠,春季開花繁茂;下層配置金雞菊、八寶景天等宿根花卉,形成色彩豐富的花境,營造可觸摸、可感知的自然空間。
水畔林溪,新開挖蜿蜒水系,沿岸種植烏桕、池杉等喬木,搭配菖蒲、千屈菜等水生植物,形成水岸相映的生態景觀,提升生物多樣性。
水上森林,利用原有水杉林基礎,增設穿梭其間的木棧道,方便游客近距離觀察森林生態。林下補植耐陰花卉,深秋時節水杉變色的景觀將成為特色。
“先行號”盾構刀盤展區,陳列我國首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地鐵盾構機“先行號”的刀盤實物,記錄其在上海軌道交通建設中的突破性成就,打造兼具科普教育與歷史紀念意義的科技地標。
生態智慧,科技賦能可持續發展
鄉土植物群落,優選烏桕、香樟、無患子等10余種鄉土樹種恢復構建穩定生態群落,發揮凈化水質、涵養水土、吸引鳥類等生態功能。
生態監測,在借地恢復區內布設多臺紅外觸發相機,實時監測園區內野生動物,如獐、刺猬、黃鼬、白鷺等活動,為生態研究提供數據支持。
環保材料應用,采用竹木復合材料鋪設棧道、以海蘆葦建造景觀亭,有效降低碳排放,確保建設本身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貫徹“生態優先”理念。
全齡友好,提升市民休閑體驗
改造充分考慮了不同人群需求,新建碎拼步道有效串聯各功能區,提升游覽舒適度。
“先行號”展區配備詳實的盾構技術知識介紹,成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生動課堂。
整體設計滿足家庭親子、老年人休閑及年輕人打卡拍照等多樣化休閑需求。
從服務重大工程建設的臨時用地,到煥然一新的生態休閑空間,上海濱江森林公園西南角地塊的蛻變,是上海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之城的具體體現。它成功修復了工程建設帶來的生態影響,將工業遺跡轉化為科普與生態教育基地,不僅提升了城市綠地品質,更彰顯了在城市發展中統籌兼顧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積極構建生態文明的決心。
7月,這片重獲新生的城市綠洲,歡迎廣大游客前來感受自然與人文交融的獨特魅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