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于海洋先生的文章,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文中父子間深沉的情感與父親高尚的品德,與《孟子》中的諸多思想不謀而合,也讓我聯想到許多感人至深的歷史典故,令人感慨萬千。
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于海洋先生的父親一生踐行著善良與仁愛的準則。他自己省吃儉用,卻毫不吝嗇為孩子買書,教導孩子“寧可餓頓飯,不能少讀書” ,培養孩子的精神品格。就像東漢的楊震,一生清廉正直,他雖未給子孫留下萬貫家財,卻以高潔的品德為后代樹立了榜樣,讓楊家世代傳承良好家風。于海洋先生的父親同樣如此,他用言傳身教,將善良、正直、愛讀書的品質深植于孩子心中,讓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代代相傳。
文中父親在教導孩子誦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因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偉大情懷而落淚,并教育孩子要關心他人疾苦。這與《孟子》中“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思想相呼應。明代于謙,一生清正廉潔,心系百姓。他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以天下為己任。于海洋先生的父親雖身處平凡崗位,但他同樣心懷大愛,用自己的方式傳遞著對社會、對他人的關懷,讓孩子明白做人的責任與擔當。
父親臨終前顫抖寫下“找兒子”三字,歪斜字跡里的殷切期盼,令人想起李密《陳情表》中的至孝深情。李密幼年孤苦,蒙祖母劉氏撫養長大,面對朝廷征召,他以“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懇辭,只為守在病榻之側。而于海洋先生卻因身陷囹圄,無法如李密般侍奉至親,無罪釋放后,只能對著父親遺像與墓碑長跪,這份未能盡孝的遺憾,令人痛心不已。
于海洋先生的父親雖已離去,但他留下的精神財富永遠滋養著后人。他用一生詮釋了何為父愛,何為善良,何為責任。正如孟子所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一個家庭的家風傳承,對個人、對社會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于海洋先生父親的教誨,不僅是他個人的座右銘,也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和銘記,讓我們在生活中踐行善良與正直,傳承優良家風,讓這份溫暖與力量不斷延續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