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可以購買伊朗石油”,到“中美相處得很好”,特朗普之所以一再對華降低調門,都指向一個關鍵的答案。
最近,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的態度十分反常,為什么這么說?兩件事體現:第一,在伊以停火后,特朗普發文稱,中國可以繼續購買伊朗石油。特朗普這段話非常不客氣,因為中國要買什么東西?在什么地方買?都是由中國自己決定的,美國又不出錢,這干涉的非常可笑。正如我外交部發言人所說,中國將根據自身國家利益,采取合理的能源保障措施。
戰略物資運輸背后的博弈
最近,中國從伊朗進口原油的規模引發全球關注。根據英國能源機構數據,6月上中旬中國日均進口伊朗原油達180萬桶,這個數字較5月顯著攀升。值得注意的是,自2022年7月起,中國已暫停直接從伊朗進口石油的官方渠道,當前交易多通過馬來西亞等第三國轉口完成。這種“曲線救國”的操作既規避了美國制裁,又確保了能源供應的穩定性。
這一現象的背后,是美國對伊朗制裁政策的戲劇性轉變。特朗普在6月25日北約峰會期間暗示可能放松對伊朗石油的限制,稱“他們需要錢恢復國家正常”。但矛盾的是,美國國務院早在5月1日就宣布對七家涉及伊朗石油貿易的實體實施新制裁。這種政策搖擺折射出特朗普政府的困境:一方面試圖通過極限施壓迫使伊朗妥協,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考慮中國等國家的能源需求。
伊朗為擴大出口給出了誘人折扣,其輕質原油價格長期低于國際市場價。這種“低價換市場”策略正中中國下懷——既能降低能源成本,又能通過實際行動支持戰略伙伴。正如外交部發言人所言,中國將根據自身國家利益采取合理的能源保障措施。這種務實態度讓美國的抗議顯得蒼白無力,畢竟中國與伊朗的能源合作本質上是正常的商業行為,無需看他人臉色。
特朗普態度轉變的深層邏輯
特朗普近期對華表態的軟化,本質上是多重壓力下的戰略調整。首先,美國國內經濟危機迫使其尋求中國幫助。截至2025年6月,美國國債規模已達36.2萬億美元,每年需支付利息約1.44萬億美元。特朗普上臺后推行的“對等關稅”政策在中美博弈中遭遇滑鐵盧,不僅未能縮小貿易逆差,反而導致美企在華市場份額流失。在此背景下,特朗普計劃率領數十名美企CEO訪華,試圖通過經貿合作緩解財政壓力。
在中東,特朗普政府空襲伊朗核設施后陷入騎虎難下的局面——軍事打擊未能摧毀伊朗核能力,反而加劇了地區動蕩。此時,中國作為伊朗的重要合作伙伴,其立場對穩定局勢至關重要。特朗普在福克斯新聞專訪中稱“中美相處得很好”,并暗示可能取消對伊朗向中國出口石油的制裁,正是希望以此換取中國在伊核問題上的配合。
美國國內政治生態的變化也影響了特朗普的決策。隨著共和黨在眾議院占據多數席位,特朗普試圖通過“聯中制俄”重塑中美俄三邊關系。他一方面向中國示好,提出新的“G2”主張;另一方面與普京通話,力促俄美關系緩和。這種“兩面下注”的策略,旨在拆散中俄戰略協作,為美國爭取更大的戰略空間。
中美關系的未來走向
盡管特朗普釋放了緩和信號,但中美關系的深層矛盾并未化解。從關稅戰到科技封鎖,美國對華遏制的基調未變。特朗普在采訪中仍強調“中國將支付大量關稅”,并宣稱“美國才是定規矩的一方”,這種強硬表態與“中美相處得很好”的言論形成鮮明對比。 中國對此保持著清醒的戰略定力。
外交部明確表示,對于美國發動的關稅戰,中方“不愿打,也不怕打”,談判需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進行。這種“以斗爭求合作”的態度,既展現了維護國家利益的決心,也為未來對話留下空間。
未來,中美關系或將呈現“競容”態勢。一方面,兩國在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領域仍有合作空間;另一方面,在科技、軍事等戰略領域的競爭難以避免。特朗普政府若想推動中美關系實質性改善,需摒棄“美國優先”的零和思維,正視中國的發展權。正如中方多次強調的,地球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共同發展。
國家間的關系本質上是利益的博弈,真正的朋友經得起時間和危機的考驗。中國在國際事務中始終堅持不干涉內政、互利共贏的原則,這種務實外交贏得了越來越多國家的尊重。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中國將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而美國若想避免陷入戰略孤立,唯有放下身段,以平等姿態與中國對話合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