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擁有近700平方公里的水域,養育了上海的水鄉,也成為滬派江南的鮮明底色。不少地方甚至因橋而聞名,但隨著歲月推移,有些古橋已經淹沒了歷史長河中,但地名還在使用。隨著滬派江南規劃工作的持續推進,一次全市范圍內的古橋普查正在進行,調研團隊會有怎樣的發現?
穿過茜浦涇西側的這片密林,順著小路走到農田邊,一座古橋橫跨在河道上,橋額上鐫刻著名字:靖安橋。
華東理工大學教授金一和團隊這次就是專程為橋而來。靖安橋是一座花崗石和青石混砌的單孔拱橋。資料顯示,古橋始建于明代,在清乾隆年間重建,2003年被認定為閔行區文物保護單位。古橋不遠處還有600歲的古銀杏樹和古老寺廟,這樣“橋、廟、樹”的格局正是典型的江南文化景觀,也是江南水鄉村落變遷的縮影。
“古橋是歷史的見證者。”華東理工大學景觀規劃系副教授金一目光沉靜,“我們希望通過調研,揭示其背后深藏的文化價值。”
一場出于“搶救”為目的,涵蓋全市500多座古橋的普查調研今年3月開啟。8所高校1所研究院排出專業團隊分赴上海各個角落,對古橋進行排摸。
青浦是上海水系最發達的區域之一,有著數量眾多的古橋,可走訪中,團隊成員發現,曾經被載入典籍的著名景觀橋,可能只剩泥土中的石板了。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規劃師劉馨在練塘追尋“明因夕照”古景,典籍中的理濟橋與明因寺相映成趣,現實中卻難覓其蹤。減量化進程中,如何讓橋的遺跡重煥歷史價值?
古橋的命運各不相同,有的因河流改道已經消失;有的則佇立到了岸上,成為景觀;而馀慶橋則幸運得多。這座三跨平梁橋建于元代末年,為磚、木、石混合結構,9根楠木作為縱梁放置在橫梁上,小青磚鋪成橋面,非常具有元代橋梁特征。
當地政府曾對它進行了修繕,如今馀慶橋依然承擔著村莊里的通行功能。依水而建、依水而興的村莊也因橋得名——磚橋村。“保護古橋,就是守護鄉村風貌的根脈。”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規劃師張引感慨。練塘鎮新農辦工作人員、志愿者金軼明撫今追昔:“小學就在橋邊,日日經過,感情太深了。”
作為熟悉當地狀況的“老土地”,金老師 l帶著調研團隊走遍了練塘的橋,結合多年來收集到的民間故事,將這些古橋的歷史娓娓道來。“大家可以看到,橋底石板上密布著深淺不一的坑洼。這座李華港橋,原來是小碼頭所在。以前木質船需定期保養,工匠以泥灰填補船縫時,需用石錐反復捶鑿調制灰料。橋石上這些坑洼,正是當年搗制泥灰留下的歷史鑿痕。”
李華港橋的石坑,順德橋建造時的傳奇故事,朝真橋磚縫里長出的石榴樹,都凝結著代代相傳的情感,是水鄉人的鄉愁所系。“一葉扁舟行練塘,傳為周瑜練水軍之地。”金軼明說,“每個朝代對建筑風格與美學追求都有不同,每座橋都是時代的見證,美學的銘刻。”
肩負著保護歷史建筑的使命,古橋調研團隊的摸底調研,已在6月底初步完成,梳理后將向公眾開放目錄信息。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古橋調研團隊召集人欒峰透露了新發現:“消失者有之,遺漏者亦有之,目前統計約570座,增補仍在繼續。”上海市規資和自然資源局鄉村處處長顧守柏則展望:“以橋為切口,調查、認知、保護,進而因地制宜修復營造,讓更多人理解滬派江南的豐富元素。”
規劃部門希望,通過這次上海古橋家底普查,為上海古橋遺產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傳播找到一條新的出路,通過科學合理地規劃與設計,讓古橋及周邊空間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鄉村文化展示、旅游觀光及居民休閑的重要場所,促進古橋與周邊環境的和諧共生。
看看新聞記者: 吳海平
編輯: 朱玲敏,張予洋
責編: 徐笑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