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來,上海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進行了波瀾壯闊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紅色文化成為了上海城市文脈的鮮明底色,也是城市重要的“精神引擎”,也由此產生了豐富的紅色資源。
根據已公布的第一批上海紅色資源名錄,612處紅色資源中有不少星羅棋布在里弄式街區這一特殊的城市居住空間形式之中。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當時的上海因租界而出現部分區域各家分治、事權不一,中國共產黨充分利用了這一情況進行活動。里弄式街區的建筑形式不僅適合聚居,還便于組織和隱蔽活動,因此成為了革命活動的重要場所?。
如今,分布在弄中坊間的各處紅色資源緊密關聯著現代公眾生活,因此,面對城市發展,上海也在積極通過保護修繕煥發紅色資源新的活力,使其憑借自身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在城市文脈和城市精神品格等層面加深公眾對人與地方的互動關系更精細而全面的理解,持續挖掘紅色資源的當代價值。
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來源:中共一、二、四大聯動宣推小組)
修舊如舊,呈現實物化歷史細節
里弄空間為紅色資源建構了特殊的環境優勢,在推進其社會利用的過程中,這些資源與身俱來地涵蓋了有意義的“實物”“場所”和“實踐”,易于實現信息傳遞和情感共鳴。
對此類紅色資源的保護修繕,不僅需要關注對資源本身歷史風貌原真性的恢復,也愈發強調秉持廣泛的文化遺產社區價值觀,突出紅色資源的建筑外觀、結構、材料與周邊景觀、環境之間的和諧,參與在地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上海積極推進紅色資源的保護修繕工作,一批在里弄內、在市民身邊的紅色資源被賦予了更強的紅色文化闡釋力。
又新印刷所舊址在復興中路221弄(原辣斐德路成裕里)12號,這里誕生了首部《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原成裕里是一舊式里弄,1914年被劃入法租界。1920年,陳獨秀與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商議,創辦又新印刷所,寓意“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的出版為正在籌備建立中的中國共產黨送來了一場“及時雨”。此后,又新印刷所還出版了《馬克思資本論入門》等馬克思主義的普及讀本,成為了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陣地之一。
2020年,又新印刷所舊址保護修繕工程啟動。又新印刷所舊址磚木結構已較為松散,為避免修繕中,建筑結構受到基坑圍護施工影響,同年10月對舊址進行了應急搶險平移,并完成了木構件加固加密、恢復兩側山墻等,使建筑原貌得以保留。
又新印刷所在2021年對公眾開放,展品中百本不同語種、不同年代版本的《共產黨宣言》實物為每一位觀眾展現了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宏闊圖景。
位于四川北路的永安里是一新式里弄,由原永安百貨公司的老板于1925年建造,共有住宅155幢,為磚木結構三層建筑,兼具古典英式和西班牙式等風格,初為公司中高級職員的宿舍之用。
永安里(來源:視覺中國)
1928年,中共中央在永安里135號建立中共中央聯絡處。黃玠然夫婦、張紀恩張越霞夫婦先后入住。周恩來、羅登賢、李維漢、陳獨秀、鄭超麟等都曾到此開會、閱文、指導工作。
此外,永安里44號也曾是中共中央的一個秘密藏身處。當時,這里居住著周恩來的堂弟周恩霔一家。1931年,由于顧順章和向忠發叛變,周恩來和鄧穎超來到永安里44號。同年12月周恩來經十六鋪碼頭登船,繞道南方進入蘇區。
目前,這一舊址產權歸屬個人,不對外開放。
2022年,虹口區結合“美麗家園”工程,對永安里啟動大規模修繕。在不改變舊址產權的情況下,從街區風貌的維度對舊址及周邊環境進行整體提升,主要包括拆除外部違章建筑,改善內部公共空間功能布局安排,優化水電管線排布,對建筑外觀、原使用材料和工藝盡可能予以保留。兩處紅色資源也已通過掛牌的方式完成了紀念標識。
武定路930弄是修德坊舊址所在地。1930年,由凱泰建筑公司設計,申泰興記營造廠承造,為一處假三層新式里弄住宅。
當年武定路是滬西一條偏僻馬路,修德坊夾在赫德路(今常德路)和膠州路中間,是一條不起眼的小弄堂。中共中央特科于1930年在修德坊6號(今武定路930弄14號)設立機關。
這是弄底的一幢獨立建筑,隱蔽性較強。建筑外立面以清水紅磚為主,內由庭院、門廳、廂房、廚房和車庫等部分構成。1931年1月7日,中共六屆四中全會(擴大會議)在此召開,中共中央特科負責了會場布置與會議保衛工作。
如今,這座曾保衛黨中央、服務黨中央的“紅色堡壘”已完成保護修繕,并建成了中共中央特科機關舊址紀念館,向觀眾講述著當年隱蔽戰線上驚心動魄的故事。
串點成線,勾劃多樣化文化動線
位處里弄的紅色資源深度嵌入在現代城市生活中,但由于受周邊居民生活行為、產權歸屬和資源規模等因素的影響與限制,不少情況下難以建成獨立的、體量較大的公共性文化場館,上海積極嘗試利用不同的創新手段提升其公眾可及性。
其中,通過主題文旅線路規劃將不同紅色資源串聯并形成聯動格局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紅色資源的串聯能將所及的場所空間由“位置”變為“軌跡”,在歷史變化的視角下予以紅色文化內涵持續性的敘事表達,為公眾提供了深化理解的多維度歷史背景。里弄中的紅色資源不僅是一棟建筑,這種系統性的空間包含了建造者、使用者和當下居住者共同的塑造,增強了公眾對城市物理結構的文化認同,成為了體現地方品質的重要載體。
同時,資源串聯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單一資源社會接待力有限等問題。
在愚園路沿街有數條里弄都承載著豐厚的歷史底蘊與紅色文化內涵,如亨昌里34號是創立于1927年的中共中央宣傳部和機關刊物《布爾塞維克》編輯部舊址所在地,如今已建成長寧區革命文物陳列館;
聯安坊5號樓是一棟巴洛克風格的獨立花園住宅,為農工黨第四次全國干部會議會址、中國民主同盟一屆二中全會舊址;
愚園路1315弄4號是國際友人路易·艾黎故居,這里曾是黨組織的秘密聯絡點和掩護所;
岐山村是一新式里弄,為磚木混合結構聯列式花園住宅,施蟄存、杜重遠、錢學森、祝希娟等都在此居住過……
隨著這一處處紅色資源逐步完成修繕,部分已建成了向公眾開放的紅色場館。
亨昌里(來源:“上海長寧”公號)
同時,愚園路地塊內還打造出愚園路歷史名人墻、“錢學森”科學家精神展示館、好八連雙擁微展廳等紅色文化空間,長寧區將這些紅色點位串聯,推出了“百年愚園路上的紅色印記”線下行走線路,組織愚園路紅色印記宣講團,帶領公眾穿弄堂、聽故事。
1927-1936年,魯迅在上海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其間,魯迅積極參與左翼文化運動,籌備成立了左翼作家聯盟,發起木刻版畫運動,參加反戰運動。1956年,魯迅墓遷建于魯迅公園。
2019年10月,虹口區發布了近一公里的“魯迅小道”,將虹口區與魯迅相關的幾處重要場所通過整合、租賃、置換、合作等方式完成空間串聯,讓公眾在街區漫步中接觸與魯迅相關的空間場所,從而走近魯迅。
2021年,魯迅小道2.0版改造項目完工亮相,小道由原有的900余米拓展至1600余米,點位由6處擴展至9處,包括景云里魯迅故居、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會址紀念館、多倫文化藝術空間、拉摩斯公寓、內山書店、大陸新村魯迅故居、魯迅藏書室舊址、木刻講習所、魯迅墓碑和紀念館等地,集中展現了魯迅在上海的生活軌跡和日常活動。
在線路規劃的基礎上,各場所也不斷策劃針對不同群體的內容設計。例如,在2023年魯迅文化周期間,推出了“魯迅的一天”體驗活動,首次舉辦了主題文創集市等。
位于永嘉路的慎成里建于1931年。這條舊式里弄是當時上海法租界西愛咸斯路上最大的一條石庫門里弄。進出便利,在永嘉路、襄陽南里、嘉善路都有出入口,當時就有中共地下黨組織在這里從事革命活動。
今永嘉路291弄66號是1939-1942年中共江蘇省委所在地,當時王堯山趙先夫婦花費了12000法幣租賃了這幢房屋,以此為家,為各界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作掩護。1941年皖南事變后,中共中央軍委決定重建新四軍,成立新四軍駐上海辦事處。成立之初,由于形勢嚴峻,辦公地點多在地下黨員家中或一些商鋪中流動。
慎成里(來源:“魅力衡復”公號)
在慎成里的另一側,今嘉善路140弄15號是辦事處工作人員李子明的家。這幢住宅成為了當時新四軍輸送人員和采購物資的“中轉站”。今嘉善路117弄24號是“龍潭三杰”之一、中共中央特科情報人員錢壯飛的舊居。
2021年,徐匯區啟動了慎成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修繕工程,目前已完成了紅色資源的建筑外立面的修繕。并積極探索人居遺產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新模式,與居民、設計施工方、運營管理方和政府等主體并力創造在地共同體。
例如,在慎成里弄堂口“永嘉路293號”底層建成“初心會客廳”,嘗試將紅色文化融入現代公眾的社交生活和富有煙火氣的社區慢生活圈之中。慎成里還與衡復風貌區的其他紅色資源聯動,形成了“進弄堂 見初心——‘紅之里’黨史學習路線”,涵蓋了永嘉路、嘉善路、永康路、襄陽南路沿路9處紅色資源,讓觀眾在城市行走中體悟紅色文化。
功能疊加,拓展復合化空間樣態
從功能性城市發展的理念來看,紅色資源被期冀能夠具備復合化的功能,成為城市發展中傳承弘揚紅色文化的“活的遺產”。除風貌保存、格局保全、結構安全、設施改善等性能要求外,在紅色資源與所處里弄實施保護修繕工程的過程中,也在探索拓展美學價值、休閑社交價值和經濟價值,即強調自然特征與人為特征的平衡和互惠。
通過整體性空間規劃、新業態跨界衍生、體驗活動策劃等方式,因地制宜地塑造城市文化風景線和文化集聚地,集展示、文創、餐飲、休閑、活動等功能于一體,成為公眾的精神“加油站”。
建于1912年的漁陽里由兩條弄堂組成,一條是今南昌路100弄的老漁陽里,另一條是淮海中路567弄的新漁陽里。
其中,老漁陽里為老式石庫門建筑,有其他石庫門建筑少見的弧形墻體。弄內東側為100弄的建筑,有磚木結構兩層住宅八幢,西側則屬于102弄的園村,是后建的新式花園洋房。在老漁陽里建成的年代,此處尚不屬于法租界,當時的南昌路是法國人越界筑路的產物。
老漁陽里2號曾是陳獨秀的一處寓所。1920年8月,中國共產黨發起組在此成立。陳獨秀發起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陳獨秀等人還決定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和外國語學社,制定《中國共產黨宣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毛澤東等都曾在此辦公或居住。
近年來,上海重點推進“一館五址”建設保護,其中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騰遷了若干戶居民,對舊址進行了保護性加固和還原性修繕,恢復了原建筑的雕花門頭、黑漆實木大門、清水平縫磚墻、暗紅掛落門窗等元素。
修復完成后,在詳實史料的基礎上,完成了展陳策劃,分《新青年》雜志辦刊地、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中共中央局辦公地三部分,呈現了這一紅色資源的重要地位。
瑞金二路街道緊靠漁陽里設置了“初心會客廳”社區服務實踐點,形成共商共議的社區治理模式,開展社區紅色展覽、舉辦各類教育活動。
老漁陽里2號(來源:“上海黃浦”公號)
山陰路歷史風貌保護區保存著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花園住宅、新式里弄、公寓和公共建筑等各類優秀歷史建筑,并匯聚著多處紅色資源。
2023年,上海市規劃資源局通過“三師”聯創機制,打通規劃師、建筑師、評估師的專業技術壁壘,形成合力,圍繞更新目標單元,在策略上突出規劃統領、資源統籌,組織上突出集成聯動、設計賦能。
目前,該區域推出10項試點更新單元實施規劃方案。其中,山陰路-01更新單元總面積119.5公頃。規劃設計中,以紅色文化為核心,建設開放空間網絡。
依托四川北路城市發展軸線,疏通“青年紅脈”,串聯多元主題功能的青年網絡;打造“魅力紅芯”,圍繞寶華商業廣場塑造具有門戶形象及人群集散功能的片區公共中心;更新“活力紅坊”,激活溧陽路48棟花園洋房、浙興里等特色風貌街區;重塑“智匯紅城”,沿風貌區外圍挖掘具有開發潛力的空間,打造現代辦公、居住混合街區。
位于今臨山路的三曾里是上海典型的二層二底的石庫門建筑。1923年7月,中共中央執行委員王荷波,受黨中央委派到上海,在三曾里租下房屋。同年9月至次年6月,中共中央局機關在房屋二樓設立秘密辦公點。
樓下掛著“關捐行”的牌子,以提供代替客戶填寫外文表格報關服務作為掩護。毛澤東與楊開慧帶著兩個孩子住在前廂房,蔡和森與向警予帶著女兒住在隔壁。
1932年,三曾里在“一·二八”淞滬抗戰中被日軍炮火焚毀,后在20世紀70年代經中共三屆中央局委員羅章龍等老同志核證,才確認三曾里原址。
1988年,閘北革命史料陳列館建成開放,2006年遷至浙江北路118號上的一處老建筑,經更新修繕,于2007年建成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機關歷史紀念館,周邊將建大型公共綠地,與公眾的休閑活動相融合。紀念館積極策劃各類創新體驗活動,吸引年輕觀眾入內參觀。
李白烈士故居位于黃渡路107弄(原亞細亞里)15號,主樓建于1935年,是一幢坐南朝北的三層磚木結構的新式里弄住宅。1937年“八·一三”事變后,李白化名李霞,來到上海從事與中共中央的秘密通報工作。1945年,李白和裘慧英夫婦搬到了今黃渡路107弄15號三樓居住,同時設立秘密電臺。1948年12月30日凌晨,秘密電臺被國民黨特務破壞,李白被捕。1949年5月7日晚,離上海解放不到20天,李白等12位烈士被押往浦東戚家廟殘忍殺害。
1987年,由陳云題名的李白烈士故居對外開放。2020-2021年,李白烈士故居的保護修繕項目啟動實施并完工。過程中,故居鵝卵石墻面、屋面瓦片、木質門窗、底層木地板等結構都得到了修繕和加固,屋面原樣得以復原,并盡可能保留和使用了建筑原同質材料。
近年來,隨著李白烈士故居的重新對外開放,以及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的火爆出圈、電影《密戰》的熱映,愛與信仰永存的動人故事以跨界合作的各種形式向觀眾們娓娓道來。
中共中央軍委機關舊址紀念館(來源:中共一、二、四大聯動宣推小組)
綜上可見,新征程上,對紅色資源的保護利用趨于采用系統性的方法,尤其置于里弄的特殊環境中,關聯著紅色資源本體及其周邊的直接或擴展環境,兼顧歷史風貌保護、文化闡釋、民生維系、環境整治、社區治理等多重目標,從而在傳統的紅色文化敘事基礎上,賦予紅色資源貫通過去和當下、并基于其在地性的社會表達和創新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