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南京博物院推出重磅大展《新月與薔薇——伊朗文明的千年經緯》。來自伊朗境內5家文博機構的151件套展品亮相,為觀眾講述從公元前3000年至20世紀的伊朗五千年文明史。本次展覽將持續到11月16日。
獅吼雄風:人類第一個世界性帝國在此崛起
崛起于伊朗高原的阿契美尼德帝國(即波斯帝國)鼎盛時疆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世界性帝國。展覽中,該時期的文物有青銅獅形御座腿、黃金獅首授權環等代表性文物。這些器物上獅子的形象生動而威嚴,展現了帝國的雄風。
專家介紹,此組青銅獅形御座腿雕刻了獅子前半身的形象,可能是阿契美尼德御座腿部裝飾的一部分。這種獅子形象在阿契美尼德藝術中頗為常見,其靈感可能源自古埃及藝術傳統。在古代伊朗文化中,獅子象征著勇敢與宏偉,同時也代表著太陽與密特拉神。而黃金獅首授權環形似太陽,是古代密特拉信仰中主神的象征。授權環的使用始于阿契美尼德王朝,主要用于統治階層中上級對下級的權力授予儀式,象征著雙方對忠誠誓言的相互承諾。
黃金獅首授權環
絲路交流:西漢銀盒和波斯銀盤“撞臉”
通過絲綢之路,中國在漢代就和波斯帝國建立了交流。展覽將南京博物院院藏的一件西漢銀盒和來自阿契美尼德帝國時期的蓮花紋銀盤放在一起展陳,讓觀眾直呼“撞臉”。
原來,西漢銀盒的蓋、盒表面飾有相對交錯的蓮瓣紋飾,這些紋飾是通過模具錘擊鍛造而成。此銀盒的造型與紋飾與中國漢代及之前容器的傳統風格截然不同,其采用的錘揲法在金屬器物上壓印出蓮瓣紋飾。這種金展加工技術在阿契美尼德時期達到鼎盛。再對比伊朗的蓮花紋銀盤,兩件文物的紋飾風格如出一轍。
專家介紹,蓮花紋飾在伊朗歷史的各個時期均被廣泛采用。特別是在阿契美尼德時期,蓮花被視為時代的代表性花卉,被貴族階層賦予了美麗與永恒生命的象征意義。
西漢銀盒(前)和波斯銀盤(后)
探索宇宙:星盤紋飾精準鎖定北半球的星座
阿拉伯民族的天文學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展覽中一件塞爾柱時期的黃銅七件套星盤展現了12-13世紀伊朗人高超的慣性技術。據介紹,星盤是一種古老的天文儀器,在占星術、天文學與宗教等方面均有應用。其主要功能是測量恒星、月亮和太陽在地平線上的高度與位置,并推算日食和月食等天文現象。星盤由多個部件構成,每個部件都承擔著獨特的功能,如有的部件能夠顯示恒星與地平線之間的位置關系。
專家介紹,星盤中最為精巧的部分名為“蛛形盤”,其復雜的紋飾可完美對應到北半球的天穹和星座。星盤這種儀器最早出現于公元10世紀,并一直持續生產至19世紀的愷加王朝,主要產地為內沙布爾和伊斯法罕(Isfahan)。根據此星盤的紋飾風格判斷,其產地很可能是呼羅珊地區的內沙布爾。
黃銅七件套星盤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可
校對 陶善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