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剛宣布恢復日本水產出口,日本反手就抗議我們在東海開發,而且計劃拿中方利益換取美國關稅讓步,沒想到卻跟美國談崩了。
6月29日,根據我國海關總署的公告,中國開始逐步接納日本水產品入華,但是福島、長野、埼玉等10個縣的除外,而且必須向中方提交放射性物質檢測的數據,確保這些水產品不受福島核泄漏的影響。
中方此時突然廢除2023年第103號——全面暫停日本水產品進口的公告,但日方明顯并沒有怎么領情。
6月24日,日本外務省稱自衛隊的巡邏機,發現中方在東海“單方面”開發氣田,因此表達強烈的抗議。
同時為了跟中國稀土分庭抗禮,7月1日,根據國內媒體援引《日經亞洲》報道,日本計劃從2026年起,準備啟動在近海礦床上開采稀土的項目,像日本南鳥島近海海底的稀土含量,根據日方的報道,差不多在1600萬噸左右,儲量排全球第三。
日本無端指責鄰國進行海底資源開發,但自己卻為了擺脫對華稀土依賴,不惜以海底環境污染為代價,開采稀土資源,可以說是自己打自己的臉。
面對日方“忘恩負義”的做法,為何我們還要放開日本水產品進口呢?
國與國間的貿易往來,本質上就是價值和利益交換,其實恐怕日本也不敢想,我們竟能在當初最抗拒的水產品上,給日本出口松綁,那么我們得到的到底是什么呢?
其實這從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的一段發牢騷的話能看出端倪。
6月30日,特朗普發文稱他很尊重日本,而且日本現在國內大米面臨短缺現狀,但是沒想到日本竟然不愿意進口美國大米,美國真的是“寵壞”了日本。
于是特朗普就就立即暗示了日方他們將會收到一封信函,說白了就是美日關稅談判談崩了,這封信里就是7月9日最后關稅期將對日本繼續加征關稅的內容。
可以說從6月5日開始,日本以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為首的貿易代表團,就已經赴美進行關稅談判,當時環球網就報道過,稱日本計劃拿中方當投名狀,犧牲我們的利益換取美對日的關稅讓步。
當時中國已經停止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并且對美限制稀土出口,赤澤亮代表團計劃就從這兩方面為突破口,尋求談判的進展。
比如日本愿意向美國提供稀土金屬回收方面的提煉技術,同時考慮高價進口美國生產的液化天然氣,采購英偉達等美企的芯片等等。
為了向美國納投名狀,日本海運公司商船三井還突然暫停向中國下單LNG運輸船,這都是日本”關稅獻媚“的做法。
但日本熱臉明顯貼上了美國的冷屁股,美國就連日本大米的便宜也要占,一言不合就給你談判取消或者暫停。
在6月17日媒體就報道過,G7峰會舉辦時期,日本首相石破茂親赴加拿大與特朗普會面,意圖推進陷入停滯的美日關稅談判。
其實跟美談,日本就關注一點——經濟支柱汽車和鋼鐵產業,4月初美國發動全球關稅戰后,對日本加了24%的對等關稅,而且在汽車零部件行業還有額外的25%關稅,鋼鋁產品50%。
美國作為日本最大的海外汽車消費市場,一旦稅率落實,必將動搖日本全球汽車霸主的地位。
但最終石破茂并未成功推進美日談判進展,雙方直接談崩了。
眼看著臨近7月9日、三個月的關稅緩沖期即將結束,6月30日首席談判代表赤澤龍已經灰頭土臉的返回日本,美日媒體并未宣告任何貿易談判成功的消息。
日本意圖在稀土和液化天然氣上背刺我們,結果沒想到美國壓根兒瞧不上這些籌碼,想要換取美對日企汽車的關稅豁免,日本必須拿更大的籌碼,但明顯只靠犧牲中方利益明顯做不到。
所以日本自己也提前留了一手,那就是一面赴美談判,一面加強與中韓的合作,比如在4月底與中國、韓國重啟了擱置5年多的中日韓經貿部長會議,重新推進中日韓自貿區談判,意圖共同對抗美國關稅霸凌。
這也是日本最后的底牌,一張足以震懾美國關稅打壓的明牌。
中日韓自貿區從2002年間間斷斷談到現在,過去了快23年,正因為美國從中作梗,一直沒談成,因為一旦自貿區建立,別說整個歐盟,哪怕是美歐組團都阻止不了東亞圈的起飛。
但自貿區談成的難度很大,必須三方朝著一個目標去談,我們也不希望日本拿這張牌僅僅只當作對美談判的籌碼,我們必須推一把。
同時也為了恢復中日貿易、汽車和芯片合作,所以在臨近7月9日最后關稅談判截止期,我們暫時恢復對日恢復水產品出口,意圖穩住日本,更不希望真的向美國妥協。
7月9日,三個月的關稅緩沖期即將結束,美對全球的關稅戰即將重啟,而我們,需要更多的隊友一同抗衡美國關稅霸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