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近解除了對日本部分水產品的進口禁令,這本是一件基于科學檢測結果和日本方面承諾安全的好事,很多人都覺得,這說不定是中日關系緩和的一個信號。結果誰能想到,日本這邊剛拿到“通行證”,就迅速暴露出另一副面孔,將觸手伸向稀土領域,妄圖在這一戰略資源賽道與中國分庭抗禮,這般“得寸進尺”的行徑,著實令人咋舌。
中國宣布解禁水產后不到兩天,日經亞洲就報道了一個大新聞。日本海洋開發研究機構已將 “地球號” 深海鉆探船開至南鳥島附近,計劃明年1月啟動近海稀土開采試點項目。日方宣稱南鳥島周邊稀土儲量達1600萬噸,居世界第三,一旦開采成功,像鏑、釓這些重要元素,就能用來造電動汽車的電機磁鐵、核反應堆的控制棒這些關鍵產品。日本媒體甚至大張旗鼓地宣傳,說這是他們打破中國稀土“壟斷”,和中國“正面硬剛”的翻身仗!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日本想在5500米深的海底開采稀土,難度可不是一般的大。要知道,他們之前的深海開采紀錄,才2470米,這次直接翻了一倍還多。在5500米的深海,壓力大得嚇人,相當于550個大氣壓,而且海底地形特別復雜,時不時還會有臺風搗亂。一旦出點意外,價值將近1億人民幣“地球號”設備,很可能就直接沉到海底,再也撈不起來了。
更麻煩的是,日本在深海開采稀土的技術,很多都要靠其他國家幫忙。原計劃2024年啟動的試采,就是因為英國制造的管道沒能按時交貨,被迫推遲了。連日本自己的海洋研究開發機構都承認,4000到6000米深海的稀土礦床到底啥情況,他們都還沒摸清楚。試問,就這技術水平,拿什么和中國比?
除了技術,成本與冶煉環節更是日本難以逾越的鴻溝。陸地稀土礦開采成本約50美元 / 噸,而日本深海開采不僅要建造專用港口、電力設施,還要鋪設6000米長的管道系統,預估成本是陸地開采的十倍不止。即便費盡周折采到礦泥,冶煉提純也是大難題。每噸礦泥僅含2 公斤稀土,分離提純需經過多道復雜工序,反觀中國,憑借數十年技術沉淀,稀土分離純度已達99.9999%,成本還在持續優化。日本就算在南鳥島建個簡易精煉廠,技術上也遠遠比不上中國。
我們中國在稀土領域,那可是妥妥的“王者”。儲量占全球30%,卻掌控著90%以上的冶煉產能。美國高盛公司算過一筆賬,想要在沒有中國參與的情況下,重新建立一條稀土供應鏈,至少得砸進去250億美元。從開采到加工,從技術到成本,咱們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又高效的產業鏈,穩穩地站在全球稀土產業的頂端。
日本將稀土保障寫入國家安全戰略文件,野心昭然若揭。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就算一切都順風順水,300萬噸礦泥開采出來,也只夠日本一年需求量的10%,想要實現大規模生產,還差得遠呢。在稀土這場較量里,日本在技術、成本、產業鏈這些方面,全都不占優勢,卻還想著和中國一決高下,簡直是“螞蟻撼大樹”,自不量力!不過話說回來,咱們也不能掉以輕心,這場稀土競爭接下來會怎么發展,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