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和伊朗的12天沖突,在特朗普的強硬調解下總算告一段落留了,但霍爾木茲海峽封鎖的陰云依然籠罩全球。這條全球五分之一原油運輸的“咽喉”通道,最近成了國際關注的焦點。
近日,韓國右翼媒體《朝鮮日報》刊登了一篇文章,主題是:即便伊朗封鎖了霍爾木茲海峽,對美國和以色列的影響不大,反而是伊朗和中國受到的損失更大。
文章分析認為,美國作為全球最大原油生產國,能源自給率高,進口依賴低,封鎖只會讓油價小漲,經濟基本盤穩得住。以色列的能源主要靠地中海港口,比如從土耳其和埃及的管道,霍爾木茲海峽不是它的命脈。反過來,伊朗80%的原油出口全靠這條海峽,封鎖等于自斷財路,經濟會先崩潰。
至于中國,文章稱中國33%的原油進口來自霍爾木茲海峽,占總需求的50%,一旦斷供,工業生產和經濟運行會陷入混亂。文章還搬出美國副總統萬斯的話,警告伊朗封鎖是“自殺行為”,試圖給自己的觀點撐腰。
這套說法乍一聽好像有點道理,但稍微細琢磨就露餡了。先說美國“不怕封鎖”這事兒——頁巖油確實讓美國減少了對中東的依賴,可全球油價是聯動的啊。霍爾木茲每天要過2000萬桶原油,占全球海運石油的30%,要是真封了,國際油價能直接蹦到150美元甚至200美元一桶。
美國雖然自己產油,但老百姓加的油、工廠用的原料可都是按國際市場價算的,油價暴漲,美國通脹馬上反彈,美聯儲剛降的息可能又得漲回去,這叫“損害不大”?再說以色列的“替代路線”——里海管道的運力撐死了每天幾十萬桶,以色列自己每天要消耗25萬桶石油,真靠那點管道根本不夠;走紅海繞路?從波斯灣到紅海得繞阿拉伯半島一圈,航程多了3000公里,運費翻一倍不說,紅海邊上也門胡塞武裝還盯著呢,真敢走?
再來看伊朗和中國。伊朗就自不必說了,封鎖霍爾木茲本來就是人家的反制手段。真要走到了這一步,說明伊朗早就已經做好最壞打算了。至于中國,這些年一直在搞能源進口多元化,俄羅斯、非洲、南美來的石油越來越多,中東的占比已經從50%降到了40%,而且咱們還有戰略石油儲備,能撐好幾個月。更關鍵的是,中國工業體系完整,真遇上能源短缺,還能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推廣新能源頂一頂。
反倒是韓國,嘴上說別人慘,自己的能源結構脆弱得像塊玻璃。
公開數據顯示,韓國68%的原油進口要走霍爾木茲海峽,16%的液化天然氣(LNG)也得從這兒過。啥概念?韓國一年要進口12億桶原油,其中8億桶得走霍爾木茲;LNG更金貴,冬天供暖、電廠發電全指著它,16%的缺口根本補不上。
有人可能說,韓國不是有戰略儲備嗎?雖然韓國官方數據說能撐7個月。可這7個月是“理想狀態”——假設工業不生產、汽車不上路、電廠只維持最低供電。要是真封鎖了,韓國的造船廠得停,汽車廠得停,化工廠更得停。7個月之后呢?儲備耗光了,油價漲到天上去,韓國企業要么倒閉,要么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老百姓的電費、燃氣費、菜價全得漲,這日子還過不過?
更扎心的是,韓國的能源“命門”還不止霍爾木茲這一條。韓國自己幾乎不產石油,97%的原油都得進口,其中80%來自中東——沙特、阿聯酋、伊朗這些國家,全在霍爾木茲海峽邊上。
換句話說,韓國的能源供應鏈就像一根細繩子,霍爾木茲海峽就是繩子中間的結,一剪斷,整個鏈子就斷了——韓國既沒資源又沒替代路線,只能干著急。而這時候看韓國軍方的動作,就更有意思了。最近韓國媒體曝料,韓國軍方正在考慮把目前在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的“清海部隊”部署至霍爾木茲海峽附近,為伊朗有可能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的行動做準備。韓國為啥急著派兵?說白了就是怕真封了,韓國的油輪沒人護著,連中東的港口都靠不了。可派兵就能解決問題嗎?伊朗要是鐵了心封鎖,水雷一布、導彈一擺,幾艘韓國軍艦能攔得住?再說了,真打起來,美國都不一定敢直接和伊朗硬碰硬,韓國湊這個熱鬧,多少有點太把自己當回事了。
說到底,霍爾木茲海峽的“生死劫”,最害怕的從來不是中國和伊朗,而是韓國這種“能源依賴癥”晚期的國家。嘴上說別人慘,實際自己才是“最慘”——這大概就是某些韓國右翼媒體的“生存智慧”吧。
只不過,謊言說得再好聽,也掩蓋不了油箱見底的事實。真到了霍爾木茲被封的那天,最先慌的是誰?答案,早就寫在韓國的能源進口數據里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