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農民的兒子,從小窮怕了。”這句臺詞,在《人民的名義》里從趙德漢顫抖的嘴唇里擠出來時,電視機前多少農村出身的觀眾心里“咯噔”一下。再到《以法之名》里謝鴻飛扒開雞窩,露出金燦燦的金條,那句相似的自白又一次刺痛了無數人——為啥編劇們總愛給農民的兒子貼上“貪官”標簽?這事兒,真得好好嘮嘮。
先說趙德漢。這個處長住在破舊的筒子樓里,吃著炸醬面,騎著自行車,乍一看就是個老實巴交的“老黃牛”。可誰能想到,他另一處房子的墻里、冰箱里、床底下,塞滿了2.39億元現金,點鈔機都能給燒冒煙。還有謝鴻飛,表面上是雷厲風行的領導干部,背地里卻把金條藏在雞窩里,以為這樣就能瞞天過海。當他們用帶著哭腔的聲音說出“我是農民的兒子,從小窮怕了”時,好像貪污都有了“合理”的借口,好像農民出身就該和貪婪劃等號。
這些編劇這么寫,真不是偶然。一方面,他們可能覺得“農民的兒子”這個身份有戲劇沖突。從苦日子里摸爬滾打出來,一朝有權有勢就迷失自我,這種反差能抓觀眾眼球。就像寫小說,平平淡淡的故事沒人看,非得整點跌宕起伏的情節。但他們忘了,這么寫等于給農民的孩子扣上了一頂沉重的帽子。農民子弟從農村走向城市、步入官場,本身就帶著一份沉甸甸的期待和責任,這種標簽化的塑造,讓很多通過努力奮斗改變命運的農村孩子感到委屈。
另一方面,部分編劇可能壓根不了解農村,對農民子弟的印象還停留在“窮怕了”“容易被金錢誘惑”這種刻板偏見里。他們坐在辦公室里,靠著想象塑造角色,卻不知道現實里有多少農村娃靠著自己的努力,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農村雖然物質條件相對匱乏,但那里的家風家教一點都不含糊。老輩人常說“窮不丟書,富不丟豬”,意思是再窮也要讀書明理,再富也要踏實肯干。很多農村家庭哪怕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讀書,為的就是讓孩子走正道,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可實際上,農民的孩子真不是編劇筆下那樣。我身邊就有不少農村出身的公務員、干部,他們打小在地里摸爬滾打,知道糧食來之不易,明白生活的艱辛。父母從小就教育他們“人窮志不窮”,要靠自己的雙手吃飯。他們走進大城市,面對誘惑,反而比別人更清醒。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背后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父母,是整個村子的期待,容不得半點閃失。
就拿我們隔壁村的老李來說,他從村里考出去,成了縣里的干部。這么多年,從來沒利用職權給家里人謀過私利。家里親戚想讓他幫忙走個后門,都被他一口回絕。他常說:“我是農民的兒子,要是連這點底線都守不住,怎么對得起生我養我的土地?”
再說了,貪污腐敗和出身有關系嗎?有錢人家的孩子就不會貪?那些落馬的“官二代”“富二代”還少嗎?腐敗的根源在于個人的貪欲、制度的漏洞,而不是出身。把農民的孩子當成貪污的“典型模板”,這公平嗎?農民在地里種莊稼,是把種子埋進土里,盼著長出糧食;農民的孩子在官場打拼,是把理想種在心里,盼著為老百姓做點實事。不能因為個別蛀蟲,就給整個群體抹黑。就像不能因為幾顆壞了的果子,就說整棵樹都不行。
咱也不是說不能寫農民出身的官員,關鍵是別總往壞了寫。現實里有無數農村娃扎根基層,為鄉親們修路、建學校、找致富路子;有大學生村官放棄大城市的機會,帶著老鄉搞特色農業。在偏遠山區,許多農村出生的干部翻山越嶺,挨家挨戶走訪,只為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他們用腳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澆灌夢想,這些才是農民孩子的真實模樣。編劇們要是多去農村走走,多和基層干部聊聊,聽聽他們的故事,就不會總寫出這種讓人寒心的劇本。
影視劇作為大眾文化產品,有著潛移默化影響觀眾認知的力量。當屏幕上反復出現“農民的兒子成貪官”的情節,久而久之,就會在觀眾心里種下偏見的種子。這不僅傷害了廣大農民子弟的感情,也扭曲了社會對農村群體的認知。我們期待編劇們能放下偏見,深入生活,創作出更多真實、立體的農民子弟形象,展現他們的堅韌、正直和擔當。
各位讀者,你們怎么看編劇總把農民的兒子寫成貪官這事兒?是真有合理性,還是偏見作祟?在你們身邊,又有哪些農村出身的優秀干部的故事呢?歡迎在評論區嘮嘮,咱們一起說道說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