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十四年,國共雙方都有出力,一個正面戰場以空間換時間,一個敵后戰場以游擊奪空間,都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毛主席“論持久戰”的戰略設想。但自從進入抗日戰略相持后,對日本侵略者造成更大困擾的,應該是八路軍。
任何觀點不能自吹自擂,對于軍隊來說,來自敵人的評價最客觀。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編寫了一本書,書名叫做《華北治安戰》,書中對蔣介石的中央嫡系部隊,雜牌軍與我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都有過詳細的分析與評價。該書的結論是:從相持階段開始,中國的主要抗戰力量就已經是八路軍與新四軍領導的抗日游擊戰爭了。我認為這個結論是比較中肯的。
一、國軍的表現
國軍在相持階段,仍舊還是不斷地丟失空間,在戰斗力上毫無意外、一如既往地被日軍碾壓。在抗戰勝利前一個月,國民黨丟失了18個縣城。7月15日,日寇攻占福建云宵縣城;7月15日,日軍洗劫浙江金華縣;7月19日,日軍攻陷江西萬安縣城;7月20日,日軍攻陷福建詔安縣城;7月21日,日軍攻陷江西吉水縣城;7月30日,日軍攻陷江西上高縣城;8月6日、日軍攻陷江西清江縣樟樹鎮;8月7日,、日軍攻陷江西清江縣全境;8月8日,日軍攻陷江西豐城縣。等等,不一一而列,一直到8月13日,國軍還丟了一個縣城。于是,在日本投降那一天,我們看到了滑稽的一幕:在日軍的攻勢下,國軍節節敗退。突然,進攻的一方宣布投降,失敗的一方卻宣布了勝利。
如果說在抗戰前期,國軍不斷后退,還能理解,但戰略相持階段的后期,國軍擁有500萬大軍,陸軍主流部隊擁有清一色的美式裝備,就連士兵的鞋帶,都是和美軍一樣,即便如此,硬是被100來萬的日軍趕得到處走,日本投降那一刻,也沒占到便宜,首都還沒收復。
二、八路軍的表現
我黨領導下的八路軍,卻一直搶奪淪陷區的空間,解救苦難的同胞,對此,日本人在編撰的《華北治安戰》只好無奈地寫道:“對付共軍猶如割除根深蒂固的雜草,費盡力氣毫無成效,真是無能為力”。
在抗戰勝利前一個月,我軍奪取了16座城,7月23日,八路軍山東軍區,收復郯城;7月24日,八路軍冀魯豫軍區6分區一部,收復山東武城縣城;7月26日,八路軍冀魯豫軍區4分區一部,收復河北廣宗縣城;7月28日,、八路軍冀魯豫軍區3分區一部,收復山東館陶縣城;8月7日,八路軍魯南軍區一部,收復費縣縣城;8月8日,渤海軍區第6軍分區部隊收復山東省高苑縣(今屬高青縣)縣城;8月8日,晉察冀軍區主力一部,收復綏遠省興和縣城;等等諸如此類收復國土,不一一而列。
不少網友會說:八路軍是敵后戰場,面臨的壓力沒正面戰場那么大。其實,正面戰場還有間歇休息期,敵后戰場幾乎無一日不在戰斗。
1939年進入戰略相持后,日軍在敵后根據地掃蕩戰投入的兵力規模,并不比正面戰場許多會戰投入的少。1938年至1940年,日軍千人以上至5萬人的“掃蕩”近百次;1941年,日軍在華北進行了69次1000人以上的“掃蕩”,其中1萬至7萬人的有9次;1942年,日軍在華北千人以上的“掃蕩”達77次,其中1萬至5萬的達15次。1943年,日軍在華中進行了千人以上的“掃蕩”30余次。在環境如此惡劣的情況下,八路軍每日苦戰,還是比國軍表現出色。
因此,日本人在《華北治安戰》中已經將八路軍作為中國主要的我抗戰力量了,日本人提出的方案是:討伐重點在于剿滅共軍,為此,要善于利用國共的相互傾軋,在皇軍勢力暫時不能控制的地區,應默許那些不主動求戰的雜牌軍的存在。必要時,甚至可以引導他們占據真空地帶以防止共軍侵入。
但縱然這樣也是無效,八路軍越戰越勇,到最后虎口拔牙,硬生生從日本人手中,打出了19個解放區,解放了一億同胞,發展成百萬之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