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那爾那茜的事終于出通報了。
網傳的“高考移民”、“委培違約”等等事跡都被官方實錘。
說起來,她也讓很多網友開了眼。他們表示,自己還是第一次知道高考里有“定向委培”一說,世界上還有一畢業就進編制的好事。
那么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說說定向委培的故事吧。
其實,定向委培是一種挺常見的人才培養模式。
早在80-90年代,也就是我們爸媽年輕的時候,就有這項政策。
它的運作模式也不復雜,通俗來說就是:
某個單位看上了年輕有為的你,希望你以后能為他們服務。
為了讓你習得工作需要的知識,他們就委托一所好大學認真栽培你。
讀書期間,你不用交學費,還能得到獎學金和生活補貼。
畢業之后,也不用自己出去求職,直接回到看上你的單位工作就行。
一般需要回去工作五年以上,中途不得跳槽。
這種培養模式以前在基層相當常見,不過考慮到招生公平和就業公平的問題,從2005年開始,國家明確規定高校一般情況下不再安排招收定向就業的學生。
除非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重點建設項目客觀上確實有人才缺口,對口支援這些地區的高校才能稍許擴招一些定向生。
今天的也一樣。
不管是定向計劃還是委培計劃,都比較傾向于照顧少數民族地區的考生。
比如,他們那里的地方歌舞團缺舞蹈演員了,就可以搞一些委培項目:
還有那些很缺鄉村教師和鄉村醫生的地方,政府也會通過定向計劃儲備人才:
另外像軍工系統的特殊崗位,同樣會通過這類方式招人。
應該說這種模式本質上是雙贏的。
參加定向委培的同學可以省掉學雜費,還能一畢業就得到工作機會,其實挺劃算的。
而老少邊窮地區,還有發達地區那些條件艱苦的崗位,本來很難留住優秀人才,如今有了定向委培,多少能提升一下吸引力,緩解人才匱乏的困境。
然而,再好的政策也難免會有漏洞。
定向委培在為欠發達地區錨定人才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被一小撮“聰明人”異化成了鉆空子的工具。
最基礎的操作就是靠它低分撿漏名校。
因為定向生通常可以得到“降分錄取”的照顧,理論上講最高可以降20分,實操中降分幅度更大。
于是,一些原本無緣名校的學生,就會借助定向委培“曲線入學”。
以蘭州大學的臨床醫學專業為例,過去15年里,基本每年都是定向生的錄取線低于普通批次的錄取線。
2019、2020、2021這三年,定向就業醫學生的錄取平均分甚至比普通批次醫學生的錄取平均低了50分。
看到這兒,你可能要說了,無論是降分還是其他優惠,那都是人家該得的。
畢竟他們畢業以后只能去基層服務,辛苦搞建設。各種優待都是國家給他們的獎勵。
可問題是,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享受了政策紅利,卻沒有反哺基層,只是借著定向委培“騎驢找馬”,一旦找到更好的工作立馬就強勢違約。
說個四川雅安的案例,估計大家看完就會血壓飆升。
2016年,高中畢業的小王加入了雅安某縣的定向醫學生培養計劃。
按照雙方簽訂的協議,她不用支付本科期間的學費、住宿費,還能拿生活費補助,但她需要在畢業后前往鄉鎮衛生院工作至少六年。
享受完五年的免費教育,臨畢業時,小王忽然想去考研了。
于是,她主動聯系鄉鎮衛生院,希望他們支持自己去讀研,給出的理由讓人難以拒絕——“讀研能提升學識,也能更好地服務當地,救死扶傷”。
衛生院覺得她說得有道理,就同意她去深造。
雙方還約定,等她碩士畢業后再回來工作。
可讓院方沒想到的是,小王一考上研就提出要解約。
衛生院不同意,這事只能暫時擱置。
直到碩士畢業后,她自行在大城市找了工作,徹底不理衛生院了。
既然不能按時履約,那就應該退回政府幫你繳納的學費,再賠一筆違約金吧?
可王同學就想賴賬,堅決不還錢。
無奈之下,衛生院把她告上了法庭。
小王最后賠錢了事。
也不止是小王。
憑借定向委培的名額進985/211,然后違約跑路的人還有很多。
比如甘肅衛健委通報的名單就顯示,2015到2019年農村定向醫學生違約者有251名。
刷刷新聞,你會發現各地都有定向師范生、醫學生違約被通報的案例。
同學們違約的理由也是林林總總:
什么“山區條件太苦,讓人忍無可忍”;
“簽約的時候年少無知,現在長大清醒了”;
“鎮上月薪三千,城里的同學月薪過萬,這種編制拿得毫無意義”;
當然現實中也存在個別單位落實待遇不到位,倒逼定向生違約的情況。
還有一位家長給出的違約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造福社會”。
他在網上振振有詞地說到:
“孩子考取了醫學碩土研究生,我們家長愿意賠違約金,可有關單位拒絕違約,就是不肯放過孩子。
可我孩子違約是為了學到更多知識,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讓社會多一個更有用的人啊!”
不知道這位家長是怎么理解社會價值和社會契約的,反正多數網友并不同情他。
似乎每個違約者都有自己的憤懣不平,向往著“既要又要”的狀態——既要名校降分、免費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又要工作體面、待遇優渥。
問題是,世界上哪有這樣的好事啊?
作為普通人,我們每次看到權勢家庭鉆空子上名校的新聞時,都會上網痛罵社會不公。
可當捷徑擺在自己面前時,大家又會何去何從呢?
估計99%的人都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奔向它吧。
大家都呼喚公平正義,但也期待公平正義朝著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
這是人性使然。
坦白說,從道德的層面批評鉆空子行為沒有任何意義,只有想辦法堵住漏洞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所以你會發現,最近這兩年定向生的違約成本比那爾那茜那時候高多了。
違約者不僅要補繳學費,賠償違約金,違約記錄還會計入他們的個人誠信檔案。
部分地區更是直接規定,定向生違約,五年內不得報考事業單位。
當然按照專業人士的說法,檔案里有一條違約的黑歷史,違約者再度考公進編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眾多違約被罰的個案也警示后來者,不要拿定向委培當跳板。
因為你不會借此跳得更高,反而會把自己摔得更疼。
如果害怕吃苦,或者忍受不了基層工作的繁瑣沉悶,那就應該果斷去找別的出路。
把這條路留給更合適的人,也是在積德行善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