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是我從UCL畢業(yè)后,第一次回英。旅行的起因是我的畢業(yè)短片《我們的存在就是奇跡》受邀在世界三大紀(jì)錄片電影節(jié)之一的謝菲爾德國際紀(jì)錄片做全球首映。我也出席了兩場放映,并回答了映后觀眾提問。
在燈光暗下來的影院里,聽到觀眾因為我的片子笑出聲來,看到觀眾用手指抹眼淚,對我來說,是很奇妙的體驗。
我們集體浸泡在真實故事營造出的情感海浪里,時沉?xí)r浮。如此波動,又如此安全,因為離開自己熟悉的世界,去往她者國度的同時,周圍還能聽見同好的呼吸聲。
我不是一個人,我和比我更大的東西連在一起——這是坐在影院里時,我很強烈的感受。
關(guān)于我的片子的緣起和具體拍了什么,之前寫過一篇,可以戳一場15年的「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我的片子入圍了英國最大的紀(jì)錄片節(jié)
這次旅行,參加電影節(jié)之外,我和小王還去了伍爾夫故居Monk\x26#39;s House、《傲慢與偏見》里「達(dá)西莊園」的取景地查茨沃斯莊園、莎士比亞故鄉(xiāng)(Stratford-upon-Avon)、克拉克森的農(nóng)場(Diddly Squat Farm),以及一個又一個可愛的英國小鄉(xiāng)村,最后我還回到UCL補拍了畢業(yè)照。
有種把一次旅行玩出了四個主題的感覺——電影節(jié)之旅、書影打卡之旅、英國鄉(xiāng)村之旅與重回校園之旅。
體感是既漫長(因為每天密集攝入信息)又短暫(因為再怎么玩也還是覺得玩不夠);腦子興奮(一想到玩就兩眼放光,忘了時間),身體忙累(日行超萬步,每天爬上床就是秒睡)。
等我休息緩過來,會來寫旅途見聞噠。
說回重點,我今天晚上(19:00-20:30),會和朋友@張海露Eric 一起在北京的中關(guān)村圖書大廈二層活動區(qū) 為我倆都喜歡的書《適度工作:活出不被職業(yè)定義的人生》做一個新書分享會。(見圖2)
這書我是一口氣讀完的,它對現(xiàn)階段的我是一個很好的提醒。
因為很長時間里,我都是用自己的創(chuàng)造、工作來自我定義,但它向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拋開工作,如果我不再能做勞動產(chǎn)出,那么我是誰呢?
畢竟一個人的勞動能力可能因為年老、疾病等原因消失。如果我把自我和工作綁定在一起,那么當(dāng)我不再能夠工作,難免會陷入存在主義危機。
而這本書在給我提醒的同時,也讓我看到不同人的解法。
今晚和Eric的活動對談里我們會聊到,我回頭也會寫書評。
總之,歡迎你掃圖2的碼來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