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福州的包阿姨(化名)
突然出現高燒不退,
最高體溫達40℃,
整個右肺基本呈白肺表現。
真正“元兇”竟是她在家中養的寵物……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莫名反復發熱,“元兇”竟是家中的寵物
原來,包阿姨的子女都在外地,平時一個人比較寂寞,所以,不久前她飼養了一只鸚鵡當寵物,飼養期間,她每日都要逗逗鸚鵡。
然而,包阿姨在接觸了鸚鵡不久后,就開始出現高熱,體溫高達40℃,伴肌肉酸痛、乏力等癥狀。
包阿姨吃了退燒藥后,體溫并未得到改善,隨后還出現了氣喘、氣促、呼吸困難等癥狀,家人見狀,趕忙將她送至福建省老年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住院治療。
接診的張美泉主治醫師立即為包阿姨檢查,結果胸部CT顯示,她的右肺已出現大面積白色影像,整個右肺基本呈白肺表現,最后經支氣管肺泡灌洗NGS檢測,最終確認其“元兇”是鸚鵡熱衣原體。
(圖片由豆包AI生成)
每年均有類似的病例發生
誤診率高 病情進展迅速
其實,包阿姨的情況并不少見,
每年均有類似的病例發生
去年,一位大叔在發病前的兩個月前往當地的菜市場購買了20只鴿子,處理完鴿子后的兩個月,大叔忽然出現發熱癥狀,來到醫院檢查后,胸部CT顯示:右下肺部陰影。最后確診為鸚鵡熱衣原體感染引起的肺炎。
張美泉提醒,鸚鵡熱早期癥狀類似流感:高熱(常達39℃-40℃)、寒戰、頭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
可出現干咳、胸悶、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癥狀,易被誤診為普通肺炎或流感。病情可在短時間內惡化,進展迅速,可以快速發展為呼吸衰竭,甚至引發多器官功能障礙。
這類疾病血常規檢查中白細胞一般不升高,常規抗生素(如青霉素、頭孢)治療是無效,往往是需通過基因測序(NGS)才能確診。所以,很多此類疾病的患者剛開始容易被誤診。
為何會發生鸚鵡熱?三個感染途徑需警惕
張美泉解釋,鸚鵡熱(又稱鳥疫)是由鸚鵡熱衣原體引起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因最早在鸚鵡中發現而得名。但實際傳染源不僅限于鸚鵡,比如雞、鴨、鴿子、海鷗等鳥類或禽類均可攜帶病原體。人類主要通過接觸病禽或其污染環境感染。
因此,各位市民一定要警惕
以下3個感染途徑:
1.呼吸道吸入:人在清理鳥籠、禽舍或處理病禽糞便、羽毛時,可能吸入含有病原體的塵埃或氣溶膠。另外,接觸活禽市場、養殖場等污染環境時,也可能通過空氣傳播吸入感染。
2.直接接觸:如果身上存在皮膚傷口,或者黏膜接觸病禽的分泌物、排泄物,被帶菌鳥類啄傷或抓傷,或在宰殺、拔毛過程中都有可能感染鸚鵡熱衣原體。
3.間接傳播:寵物店、菜市場等場所的病禽排泄物污染環境,可能導致間接感染。極少數情況下,重癥患者咳嗽產生的氣溶膠可能傳播給密切接觸者。
為預防鸚鵡熱衣原體的感染,
建議大家日常注意——
?避免接觸活禽或鳥類排泄物,尤其是菜市場、養殖場等高風險場所。
?處理禽類時佩戴手套、口罩,清理前用消毒液濕潤表面以減少揚塵。
?如果家里真的需要飼養鳥類,購買正規渠道的鳥類或家禽,不收養來歷不明的動物。鳥籠定期消毒并置于通風處,避免多只禽鳥擁擠飼養。發現鳥類出現羽毛凌亂、腹瀉等癥狀時,及時隔離并就醫。
?烹飪禽類食品時,切記要徹底煮熟,砧板生熟分開,避免交叉污染。
若接觸禽鳥后出現
持續高熱、咳嗽等癥狀,
立即就醫并主動告知接觸史。
轉發提醒家人朋友!
現在刷到我們全憑緣分
大家記得設置星標
關注精彩內容不迷路~
福建衛生報全媒體記者:楊晨聲
編輯:小楓
審核:黃美輝、陳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