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學期起,北京市所有中小學將迎來一場教育革新——人工智能課程正式納入必修課程體系。根據北京市教委最新發布的《北京市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課程綱要(試行)(2025年版)》,全市中小學生每學年將接受不少于8課時的人工智能通識教育,這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在科技素養培養方面邁出關鍵一步。
這份歷時兩年研制的課程綱要,創造性地提出了"意識-能力-責任"三位一體的教育框架。在人工智能意識與思維能力維度,課程將引導學生理解AI技術原理,培養計算思維和算法意識;在應用與創新層面,設置了從基礎操作到項目開發的漸進式實踐內容;最具特色的是倫理與社會責任模塊,通過案例研討幫助學生建立技術倫理觀。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專家透露,這種設計借鑒了芬蘭、新加坡等國的經驗,但更注重與中國學生認知特點的結合。
針對不同年齡段認知特點,課程設置了差異化目標。小學階段以"感知AI"為核心,學生將通過編程機器人、體驗智能家居等趣味活動,建立對AI的直觀認識。朝陽區某試點小學展示的課程案例顯示,三年級學生通過給智能音箱設計指令,不僅理解了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還自發討論了"AI會不會說謊"等倫理問題。
初中課程則轉向"理解AI",學生將接觸機器學習基礎概念。西城區教師進修學校開發的"AI偵探社"項目,讓學生通過分析校園垃圾分類數據,親手訓練簡易預測模型。這種項目式學習不僅培養了數據思維,更讓學生體會到AI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價值。
高中階段突出"創造AI",海淀區多所示范校已試點開設AI創新實驗室。人大附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開發的"校園安全行為識別系統",采用計算機視覺技術識別危險動作,該項目已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課程綱要特別強調,高中階段要培養學生"用AI解決真實世界復雜問題"的能力。
為確保課程質量,北京市建立了"1+4+N"資源支撐體系:市級教研部門提供統一課程標準,四家高校AI實驗室負責教師培訓,多家科技企業捐贈教學平臺。值得注意的是,課程特別設計了無編程的AI體驗工具,讓硬件條件有限的學校也能開展教學。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首批2000名種子教師已完成培訓,秋季開學前將實現"校校有AI師資"。
新政公布后引發廣泛討論。部分家長在社交媒體表達對"增加學業負擔"的憂慮,教育專家則建議應注重實踐而非應試。中國教育科學院研究員李明指出:"AI教育的關鍵是培養思維方式,不宜采用紙筆考試評價。"對此,課程綱要明確要求采用作品展示、項目答辯等過程性評價方式。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團隊的研究表明,早期AI教育能顯著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隨著課程實施,北京將建立中小學生AI素養評估體系,并計劃2026年推出AI教育云平臺。這項改革不僅關乎技術普及,更是對"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的探索。正如綱要開篇所述:"在智能時代,每個孩子都應當具備與機器協作創新的能力。"
這場覆蓋全市2000余所中小學、涉及160萬學生的教育實驗,其意義遠超課程本身。它預示著中國基礎教育正從"知識傳授"轉向"素養培育",為未來人才培養鋪設新的軌道。在AI技術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的今天,北京的這一舉措或許將成為中國教育應對科技革命的一個歷史性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